家长下班当“助教”,老师觉得很委屈…(6)

一方面,学校虽然也会强调教孩子“做人”,但是它往往会成为一种规则教育、纪律教育;另一方面,学校的“育人目标”,更倾向于让个体适应群体和社会,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教化”,而不是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因此,真正的人格养成,教养的形成,某种程度上还要依赖家庭教育,父母不可以做甩手掌柜。

那么,家长应该尽什么样的义务和责任呢?

魏智渊老师认为,相比学校更关心学业表现,家庭更应该关心孩子的教养、道德、心理、情绪、社交、自我认知、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比如,更关心孩子的人格养成;更关心孩子的自主性,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增加对未来人生的驾驭感、掌控感;

而辅导作业、盯孩子学习等一系列操作,无疑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南辕北辙;‍

再比如,更关心孩子的个体差异,挖掘孩子的天赋与热爱,打造人生“第二曲线”;

“几乎每个孩子,必然会在一个或几个领域,成为人群中的前20%。这个领域,可能是语数外,可能是理化生,可能是政史地,可能是编程,可能是动手操作,可能是体音美,可能是任何特长。”

除此以外,还有情绪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寻找生活乃至于生命意义的能力……

换句话说,当老师和学校更关心“知识”的时候,父母更要关心“人”。

“把这些结合起来,我们本质上是在教孩子如何生活”。魏智渊老师甚至认为,这也是为什么,社会分层并不只是经济分层,也包括家庭在教育水平或教养水平方面导致的分层。

构建良好家校关系

从力所能及着手

当下边界模糊、越来越扭曲的“家校关系”,在一些教育者看来,这背后有制度设计的因素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