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下班当“助教”,老师觉得很委屈…(5)

可是,当家庭成了另一所学校,父母成了校外的老师,真的会提升孩子的学习表现吗?

学界研究表明:如果父母一味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和习惯,如唠叨名次、批评学习不专心等,忽略孩子在学习中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不但不能提高孩子的成绩,还会加剧孩子的沮丧和焦躁,影响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尊。

此外,如果家长在早期没有和孩子没有建立起健康稳定的亲子关系,到孩子“叛逆期”时问题频出,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并反映到孩子的学业问题、同伴交往、在校状态等各个方面。

可以说,相比学校任务的“外溢”,家庭教育领域的“失守”,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当老师和学校更关心“知识”

父母更要关心“人”

那么,我们呼唤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又期待什么样的家校关系?

想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就要梳理一下,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究竟是什么。

长久以来,每每提到教师角色,就是“教书育人”。但其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能,还是有所区别的。

对此,魏智渊老师在《高手父母》一书中就表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承担不同的角色,前者重在教知识;后者重在教做人。(这里强调一句,学校教育重在教知识,并不等于只有知识传授)

《高手父母》,魏智渊著

而且这一分工,其实是历史之必然。

今天大多数的学校教育,都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诞生于工业化背景,更强调效率和教育本身的工具性,在设计之初,就是为了规模化地传授知识。

在这一前提下,学校在人格教育上的维度,必然是有限的。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