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打破空间界限,家校一体
教育在产生之初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没有固定的教育内容与场所,也就谈不上教育空间,更遑论空间的界限。其后,由于生产力的逐渐提升、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文化科学知识的积累等原因,催生了最初的学校,学校与社会生活的界限也自此开始显现。随着学校的日渐成熟完善,这道界限变得更加明显。直到进入工业社会,班级授课制的普及、现代化学校的出现使得学校几乎变成了教育的唯一场所,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壁垒完全形成。但是,未来学校的出现会让这道壁垒逐渐消失,教育的场所变得更加多元,学校不再是教育的专属场地。
在未来学校中,学校空间壁垒的打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家庭、社区壁垒的打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快速兴起,大量的课程和知识能够在网上获得,学习者可以借助网络和移动终端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实现随处学习。信息化时代下的未来学校也不再是封闭的、与世隔绝的教育“孤岛”,它需要整合外部一切有用的、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学生获得的不再是书本上僵化的、呆板的、固有的死知识,而是将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全部考虑在内的灵活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活知识。其次,学校内部壁垒的打破。现在,学校中的教室、走廊、休息区等大多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界限;但是未来学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导致学习空间需求的多样性、开放性,可根据教学需求随时改变教室、休息区等空间的大小。例如,教室之间采用可移动隔断,教室与走廊之间采用可移动隔断。教室中也可以采用灵活移动的设备,根据学习需求灵活变换桌椅摆放方式。如此一来,学校内部空间完全灵活机动起来,教室之间的壁垒也被打破,教师可根据授课需要在任意点讲课,形成无边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