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边界学习的概念缘起
“无边界”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企业管理领域中,杰克·韦尔奇(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CEO)针对公司结构臃肿、管理层级复杂、灵活性低的现状,提出了“无边界”概念,创造了扁平的、“无边界”的管理模式。“无边界”管理模式消除了公司各部门之间的障碍,使各部门的职能、业务等可以自由流通,拓宽了公司与顾客、供应商等外部环境的联系,冲破了公司业务的国际边界。
面对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无边界”理念开始从管理领域向教育领域渗透。1998年,在澳大利亚劳工、教育、培训与青年事务部实施的一项评估与调查计划中,负责高等教育分计划的卡宁汉姆等人提交了一份题为《New media and borderless education:a review of the convergencebetween global media networks and higher education provision》的 研 究 报 告,“无 边 界 教 育 ”(Borderless Education)首次出现。2000 年,英国大学副校长与院长委员会(CVCP)和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HEFCE)在一份题目为《The business of borderless education: UK perspective》的报告中也提出了“无边界教育”,并把“无边界教育”定义为跨越或有潜力跨越高等教育的传统边界——地域边界或概念边界——的教育发展趋势。
“无边界教育”并不意味着教育没有边界,而是强调一种动态的过程,即传统教育形式的结构性和地理性边界正在分解。最初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具有两层内涵:一是指在一个国家内的高等教育跨越学校之间的界限,打破了正规学校学习与非正规学校学习的界限;二是指跨越国家边界的各种教育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