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视野。格局的打开,需要视野的放大。当教师成为中层管理者,首先意味着原有视野的边界得以拓展。原有工作半径的扩大,将推动思维半径的扩展,由此使其逐渐生成中层的“视野”或“视域”,把原先的“教师之眼”升级换代为“中层之眼”,拥有不同于已往的中层之眼光、眼力和眼界。中层视野和眼界的复杂独特与“愿景”有关,中层管理者不仅要形成部门发展愿景,也要秉持学校整体愿景,还需拥有时代变革愿景,进而实现“愿景融合”。
抬升高度。视野除了与广度和宽度有关之外,还与高度有关。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想观察历史的走向,重点在于要用哪种高度……要看更长期整体的趋势,鸟瞰高度便有不足,必须拉高到类似太空卫星的高度,看的不是几世纪,而是几千年的跨度。这种高度能让我们一目了然……”这种全局视野与整体视域的获得,不仅需要拉长时段,还要抬升高度:当我们分别站在50米、500米、1000米和10000米的高度时,所看到的世界肯定是不一样的。人所具有的局限,常常受困于其所处的高度。所以,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无论是角色转变、立场转变,还是格局与视野的转变,都会带来高度的转变。走上中层岗位,就是走上属于中层应有的高度, 并且向新的高度仰望。
熬炼能力。最关键的是“中层胜任力”,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开始不断涌现,在某种程度上,它属于职业胜任力的一部分。此外,中层管理者还需要锤炼抗压力和柔韧力。他们原先作为普通教师,承受的是来自学生、家长和领导的压力,走上中层岗位后则增加了更多的压力方,有了更大的压力面,尤其是面对“中间层”必须承受的各种压力,更需要强大的抗压力和柔韧力。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修炼、磨炼和锤炼,更是一种熬炼,所有人的成长,都是炼出来、磨出来和熬出来的。只有经历了如此千锤百炼、千磨万熬,甚至“千刀万剐”之后,中层管理者才会拥有强大且平和的心境,能够接纳意见或异议,接受批评或指责,承受委屈或刁难,成为校长信任和放心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