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中层应该干什么?怎么干?这份成长指南值得借鉴(5)

其实,教师有话愿意与中层干部讲,并不是因为中层干部能代表他们,而是因为中层干部所处的位置。教师是在向学校抱怨,而不是向中层干部抱怨。中层干部宜采取中间立场,鼓励大家将意见讲出来,然后再向教师作出解释和说明。在这种场合下,中层干部的角色自然而然就在代表学校听取大家的意见,而不是一味地充当同情者角色。

二是纠正“向上”错位,尽好中层职责。应该说,中层干部对教师、学生、家长比校领导拥有更多的信息和体验。为学校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供校领导决策时参考,这是中层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因自己的建议没被采纳就拒不执行学校决策、打折执行、拖延执行或按自己的想法执行,是不理智的。实际上,由于中层干部与学校领导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工作重点不一样,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就不一样。如果把学校比作一个人,校领导班子犹如人的大脑,要把握方向、构筑愿景、策划战略。中层干部是脊梁,一方面要尽量站在全校的高度去思考学校发展战略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正确理解学校确定的发展战略,协助“大脑”传达指令,完成操作,将领导班子的意图和决策更好地贯彻到实际工作中。这是学校中层干部的职责所在。

三是纠正“垄断”错位,支持全校发展大局。有些中层干部会不自觉地把分管科室或部门看成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特别是一些权限大、责任重的部门,如果工作中只考虑本部门利益,而较少考虑学校的整体利益,工作时不是部门支持流程,而是要求流程围绕部门转,就容易从“顶梁柱”变为“垄断”错位。

四是纠正“官僚”错位,与领导、教师建立平等的协商合作关系。有些中层干部以为自己是“官”,刚愎自用。这些中层干部经常“会上一套、会后一套”,不顾职责、权限、程序,故意设置障碍,越俎代庖。其实,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是中层干部的绩效伙伴。既然是伙伴,就是一种平等的协商合作关系,而不是一种从属的发号施令或者溜须逢迎的关系。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