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前中国最好的老师被一个学霸“打脸”(2)

要知道孔子是个性情活泼的老头,看过《论语》都能感受到,这位老师喜欢跟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偶尔还要跟学生抖个小包袱之类的,然后希望学生能接他的梗(子路这方面就做的很好),总之就是课堂氛围特别好。

可是这次,孔子就这么干讲了一天,而颜回只是“不违”。这其实是一次非常尴尬的教学。

part2:“不违”

这两个字是全篇最核心的,也是最充满戏剧张力的“关键词”。

朱熹在《论语集注》里是这么翻译“不违”的:“不违者,意不相背,有听受而无问难也”。颜回这学生,上课的时候非常老实听话,老师教的东西,他没有任何质疑,没有拿一些话出来反驳,也没有故意提问题刁难老师,全没有,就是无条件的全盘接受。

你可以想象那个画面,一个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对面这个学生就是低着头记笔记,可能除了一个劲的点头也没别的了。

如果这是一次大班教学,那对比就更鲜明了:其他同学可能早就听得眉飞色舞,个个踊跃举手发言,然后角落里就这么一个闷葫芦,面无表情,悄无声息。这个闷葫芦好像也在认真听,但是我们不太确定……

像颜回这种,在课堂上甚至完全无法跟老师互动,也无法给老师实时反馈的内向学生,老师能发自内心的喜欢吗?不能,至少孔子一开始是不能的。

part3:“如愚”

孔子是个很坦诚的人,他一点也不害怕被打脸,所以学生们才忠实的记录了他在一开始的想法:

这个颜回啊,跟傻子一样。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恐怕当时看到颜回那个木头人一样的学习状态,孔子认为颜回已经“罔”(迷惘)了。

孔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大概是这样的:你到底听明白没有?你倒是说句话啊?你就跟这闷头记笔记有啥用?学习不是光听讲就行的,要用自己的脑子知道吗?你这孩子,真要把人气死……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