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前中国最好的老师被一个学霸“打脸”(5)

当然孔子没有被自己的第一印象所束缚,这种包容和理性的精神其实也注定了他会是一个好老师。

孔子是一个活得很快乐的老师,他一生中有很多作为老师的巅峰体验:比如“吾与点也”,是一种在学生里头找到知音的满足感,然而私以为“回也不愚”这种剧情上的大反转,是让孔子更爽的事情。

2500年前中国最好的老师被一个学霸“打脸”

总结一下,孔子和颜回的这个故事,大概能给我们两个维度的启发:

1、到底什么是有效的学习?

我们之前围绕这个主题有过一篇专门的讨论(有些孩子已经掉进了“假积极”的陷阱),是否有效学习,从来不以上课谁举手最积极为标准,尽管这件事比颜回当年的“不违”还有迷惑性。

考试分数可能有一定检验作用,但更本质的,是像颜回这样,一方面能二次传授,同时还能将所学运用于实践。学到最后,那些学到的东西就是我的,而不在我之外。

这也是为什么,真正的学霸,从来不会在意那个所谓的“标准答案”,他们甚至热衷于给教材给标准答案挑刺,因为“标准答案”只是一个服务于考试的概念。

2、你真的懂你的孩子(学生)吗?

在这件事上,其实家长和老师完全不必有任何包袱,因为当年连孔子也险些犯了大错。

相比坐在旁边督促孩子学习,给孩子报各种班,真正读懂自己的孩子实在是重要太多了。很多时候,那些看上去已经非常尽责的父母,跟课堂上踊跃举手的孩子没什么不同——走个形式总是不难的,实际效果究竟怎么样,只有自己知道,甚至,连自己也不知道。

孔子之所以是伟大的教育家,因为他主张有教无类,而有教无类中隐含的“一视同仁”,恰恰是以个体的差异性为前提:我们家孩子跟你们家孩子完全不一样,所以才没有分出高低贵贱的必要。

所以你们家孩子也和颜回一样“不违”还是“特别违”呢?也许你也需要像孔子一样,用心的,偷摸观察。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首页上一页...2345 5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