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专业按大类招生 高招新模式成了"陷阱"?(6)

他分析,在做大类培养课程设计时,要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将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要求转化为具体教学内容,进而提炼升华,将具体教学内容转化为支撑培养目标的各教学模块及教学要求,最后进行分类整合,构建课程体系,让每项核心知识、专业能力及素质要求都能具体落实到教学之中。

分流时大类内专业冷热不均,是经常出现的情况。它对冷门专业是危机,但也可能是转机。

陈志文坦言,有些“冷”需要保护,有些并不值得。他举例说,不少高校都偏好建设化学专业,因为它是“论文大户”,容易出成绩、有数字,看起来热闹。但是,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专业本身就有竞争力,有社会认可度。“有些专业的社会需求不旺盛,这就要思考下该专业是不是值得存在,是不是要招那么多人?”陈志文直言,在“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大胆放弃一些不适合自己的鸡肋专业。

分流时的竞争,其实不仅是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是专业之间的竞争。张端鸿说,学生“用脚投票”,也是倒逼高校推动学科和专业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对专业老师来说,守住专业,就是守住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他们要通过自身努力,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声誉。

“越是当前吸引学生有困难,越是说明专业发展方向需要进一步凝练。”张端鸿说,过程确实很痛苦,但高校和老师都必须面对。如果老师在人才培养上投入更多,想出更多办法提升专业吸引力,情况也会发生改变。

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所有改革的必经之路。

“大类招生一直存在争议。”张端鸿说,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观念的转变还需要时间。高校认为,本科阶段的教育核心理念是为学生的未来提供更大可能性,但学生在就业的压力下,考虑得更为功利和现实。“他们不想要‘可能性’,或者说,他们认为热门专业就是更好的可能性。相比于学校那些听起来很美的人才培养理念,他们更关心的是,四年后走出校园时,以什么专业身份走入人才市场。”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