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变脸”,才能匹配新课标(4)

分课时的助学设计,主要着力点是找到落实大概念的“大任务”,以形成支撑课堂的“四梁八柱”。

“大任务”一般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与学科大概念紧密关联。可以说,“大任务”是为落实大概念而生的。二是“大任务”贵在少而精。一般以3-5个为宜,有时很可能一节课只有一个大任务。道家哲学认为,少即多。三是“大任务”具有思维进阶性。由3-5个任务构成的课时任务群,在认知结构上应当先基础性任务再冲刺挑战性任务,实现先初级认知再高级认知的攀升过程。四是“大任务”不纠缠于枝叶性的学习内容,而是要力求整体建构。

一个完整的“大任务”一般由以下三个要件构成:任务内容,即学什么;任务完成方式,即怎么学;完成任务的时间,即学多久。

如,《雁》一文其中的一个“大任务”是这样的:以自己的步调反复、轻声品读文本,标记自然段,对文本的重点内容进行圈画和批注,并给小说加一个结尾,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找到尽可能多的依据,写好学习单后,自觉与同伴交流,并尽可能说服同伴。(时间12分钟)

其中的“标记自然段”“给小说加一个结尾”“找到尽可能多的依据”,这是任务的内容;“自己的步调反复、轻声”“重点内容进行圈画和批注”“自觉与同伴交流,并尽可说服同伴”,这是完成任务的方法提示;“12分钟”,这是时间设定。这样的任务清晰、明了,哪怕老师不在学习的现场,学生也可以照着任务提示去完成。

04

改学法:从“我问你答”到“互学群学”

能够设计出一节课的大任务,只是提供了“以学为主”的课堂基本框架,如果完成任务的方法不改变,仍然沿用老师讲的思维模式,学生仍然脱离不了被动学习的窠臼。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