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也填不平的鸿沟:农村学生城市学生出路分化之谜(7)

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时,农村学生经常用“按部就班”来形容自己的大学生活。谢爱磊解释,农村学生通常按照学校的步骤做相关安排,却不了解学校隐性的就业文化,也没有根据自己的需要积累资本。企业来招聘时已经有了具体的需求,没有积累的农村籍学生在就业的衔接上就会出现问题。而家庭背景好的学生更容易了解这些隐性文化。

如果扩展一下郑雅君的比喻,大学生不仅要清楚走出迷宫的路线,最好地图上还应该标好迷宫中各类资源的获取方式、难度以及获取资源的时间表,成为一份完整的攻略,才能在这个找出路的游戏里取得满意的结果。

这样的攻略从选课就开始了,郑雅君在《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一书中提到,在调研的上海985高校里,流传着一份《大学选课学概论》,记录了各种选修课的给分情况和作业要求。在上海长大、父母经商的泽斌就是这份攻略的用户之一,他不在意课上学到什么东西,对自己的工科专业也不感兴趣,只想“最短的时间来获得我能够满意的成绩。”

但农村籍学生可能就没有这么灵活,不会一开始就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出身山西农村的禹海是高考全省前20名的优秀学生,他对这种做法很不认可,觉得“不是正经道路”,自己更倾向通过硬实力竞争。当然他过去甚至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份攻略存在,不过即使知道,他也不会去做。

反过来,这些“习惯性优秀”的学霸也被目标掌控模式的大学生瞧不上,因为他们虽然优秀,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没有长远的目标,做事更多是依赖自己的惯性。“只有临到决策那一刻才想:我到底要干吗?其实大多数‘学霸’都是属于这样的。”

在泽斌看来,学习在大学生活的比重就“占个不超过20%”,重要的不是专业课成绩,而是“体验生活”“认识人”,是“三观建设”,明白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积累相应的能力和资源。为此他早早参与各类实习,找到“商业营销”这个兴趣所在,后来放弃保研,以工科生的身份入职了游戏公司的营销岗。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