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也填不平的鸿沟:农村学生城市学生出路分化之谜(8)

“我一直坚信,所有东西都是‘我想’最重要——我想往哪边发展。我一直都在慢慢地往自己想要的那个目标靠近。漫无目的地生活其实是一件没有效率的事情。”泽斌说。

当然,目标掌控模式的大学生能够实现目的,不仅是自身早做准备,更是因为有足够的资源和手段去实现目标。即使一时没有明确的目标,父母的见识能帮他们选择最优的策略,家庭条件也足够为孩子的试错兜底。

在郑雅君的访谈里,有正处级的父母指点孩子支教读研,因为他们看到高学历人才在公务员队伍中已经越来越多。也有家里开公司的学生大谈表达能力在求职中的重要,因为这能让大公司面试官“感觉和你是同一个圈子的人。”

谢爱磊也提到,农村籍学生课余更多从事一些家教、勤工俭学的赚钱工作,但城市学生去香港、德国、新加坡实习的不在少数,家庭背景的差别在此体现的非常明显。这一点也会影响出路的选择,面对一份有前景但不赚钱的工作,农村学生更容易考虑到养家的压力从而放弃。

即使是校内的资源,农村学生利用的也偏少。谢爱磊介绍,精英大学里总有一些企业组织的社团或者俱乐部,这其实是企业的预备学校,筛选实习生会优先从这些社团开始。通过在这些社团的学习,可以了解到行业知识和实习的一些文化,至少会对面试有更多准备。

“后知后觉”,也是农村籍学生回顾自己大学历程时反复提到的一个词。

大学生的分化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明显的。根据牛新春和郑雅君的一项研究,大一和大二期间学生的还没明确生涯目标,大二暑期的活动才是生涯定向的关键。大二之后,学生投入高影响力活动的范围明显缩小,方向性更加明确[3]。

但能否跟上这个时间表,也和家庭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项研究发现,即使农村籍学生看重学习,他们在大二暑期投入学术活动,向学术生涯发展的可能性也只是城市学生的一半左右。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