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也填不平的鸿沟:农村学生城市学生出路分化之谜(9)

禹海在大学就经常“赶不上趟”。“忽然发现这件事情别人已经做完了,才认识到这件事情应该去做。比如当你知道你的同学要出国了,其实你只是知道一个结果。”据他判断,他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会比同学晚一两年这种感觉,但其实晚一两年差别就很大。”

这也符合谢爱磊的观察,他发现城市的学生可能大二就在准备就业或者升学,而农村学生要大三下学期甚至大四上学期才会行动。“我在做访谈的时候,农村的学生在做反思时会普遍提到自己考虑工作的时间比较晚,后知后觉,没有较早地去思考可能就业的行业和岗位。”谢爱磊说。

禹海在当初选择工科,是因为听说这类专业好找工作,但他最终却选择了直博。没想过要读博的他,选择读博只是因为他身边的人都没有实习,因此直到大三下都没有做过工作相关的准备。

回顾自己的大学历程,禹海说自己每一步都“没有想清楚理由是什么。”实际上他的人际交往不多,甚至和寝室大部分同学都“说不到一块去。”其他同学是否真的没做准备他不真的清楚,只是被身边人的选择,甚至是自己的惯性推着走。

社会流动的深层障碍

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在大学不同的选择,深深植根于他们不同家庭背景,甚至从早年的教育开始,两类学生在大学的分化就种下了。

谢爱磊的研究表明,家庭在早期教育阶段文化资本的投资策略,会影响学生在大学中探索,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出路[4]。不同家庭教养风格的不同,会文化资本投资的情况,比方说带不带孩子去博物馆,去科技馆或者去旅游,会不会让孩子去听音乐会,去看体育赛事。家里有没有藏书,会不会带孩子一块阅读。

这项研究发现:家庭的这些活动越多,文化资本的积累越多,这些孩子就越自信,在大学里会越容易有归属感,他对大学的知识和认识就越多。越是相反的话,对大学的归属感就越差。现在城市父母热衷鸡娃,在这些方面的投资不会少。农村的学生基本上早期文化资本的积累都是比较少的。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