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然不是在谴责农村父母的教养方式,毕竟这些投入都要财力和精力支持,对农村家庭负担不小,即使去免费的博物馆,也几乎只有大城市有这个条件。这项研究揭示的是,现在的社会结构正在变的日趋刚性,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已初步显现难以跨越的文化边界,它反映在不同类型家庭的早期文化资本投入的差异上。
“城市家庭很重视文化资本投资,它成为一个规范了,几乎所有的城市的孩子早期都是这样的,父母都有意识在做这些工作,农村的孩子是没有这些机会的。这些从小开始做的事情,对他们生命的历程的影响是那么远。”谢爱磊说。
更残酷的现实是,现在能够考上名校的农村籍学生,家境在农村已经属于中上层。“我们的大学里面,尤其是精英高校里面,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来自中上层背景的学生。即使是农村来的学生,主要也是来自农村社会内部中上层家庭的。”谢爱磊说。
即使是农村的中上层家庭的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尤其是在家庭提供的早期的成长环境和社会化的经历方面,和城市学生仍然有着难以抹除的差距。
上海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吴晓刚曾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揭示了出身和优质教育机会获得之间的联系[5]。他的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地位在当地处于中上层或上层的人,子女在就读211大学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家庭居住地层级越高(农村/乡镇、县城/县级市、地级市、省会城市或北京),其子女获得精英高等教育的机会也越大。
到2010年,城镇子女就读重点高校的机会仍是农村子女的2倍。虽然城乡高等教育的差别有所缩小,但是与了城镇学生相比,农村学生更多去了专科[6]。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的另一项研究发现,中国城乡教育的差距有所减少,但主要是在量的方面,就优质的本科教育机会而言,差距并没有缩小[7]。从2007级到2017级,重点本科院校的城市学生比例从50.59%增加到54.77%,和农村学生的差距反而拉大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