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也填不平的鸿沟:农村学生城市学生出路分化之谜(5)

谢爱磊的访谈对象中,一位经常表示自己社交能力一般、大学生活不完整的被访者,就是当初参加学生会失败后专心学习。他的自嘲“那我只好做个学霸了”,也暴露出选择投身学习无奈的一面。

在谢爱磊看来,这也是农村籍学生的一种自我设限——由于不熟悉精英高校的文化环境,对自己的社会能力产生怀疑的结果。在临近毕业时,很多被访者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都觉得当初本来可以多尝试,可以更多地锻炼学习之外的能力。

一位武汉农村背景的学生曾经考虑竞选院学生会干部,“当时觉得如果更自信一点就好了……但我就没那个自信,觉得什么都不会,不像城市的同学,才艺什么特长都有,而我就没有。”

这种自我设限是社会流动中的无奈,是通过学业向上流动的农村籍学生,为了应对在大学中的不适应自然而然采取的应对方式。但这种模式一旦形成,也会限制未来的发展。

谢爱磊表示,小镇做题家这个词并不是指他们真的更会做题,而是一种对自己心理状态的反思,对大学学习和生活经历的一种反身性思考。觉得自己大学生活有缺憾,能力被局限在做题这个方面。不断出现这种反思,也显示出“小镇做题家”是一种难以摆脱的心理状态,是农村籍学生向上流动中付出的心理代价。

后知后觉的大学生活

弱势社会阶层出身的学生在精英大学,除了要面对适应城市和大学环境的难题,还要面对一重隐蔽的文化障碍。

郑雅君的研究认为,毕业出路如何,要看大学生是否了解大学潜在规则和隐性要求,掌握在大学中积累资源的文化技能,为自己的职业道路尽早打算。而对这些规则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本身就根植于不同的家庭背景。

郑雅君把上大学比作一款迷宫寻宝的游戏,大学生可以分为直觉依赖模式和目标掌控模式。目标掌控模式的大学生是手持迷宫地图,早早规划路线的一群,他们了解大学和劳动力市场的种种或明或暗的规则,也有自己的明确目标并向目标努力。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