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一书中提到出身甘肃农村的昌盛,在高考前没有出过省,但入学后很多同学都有出国求学的经历,这种差距让他觉得自己非常土,和同学的差距也并非努力能够弥补。有段时间甚至他出门都陷入一种恐惧,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甚至觉得别人看他的眼神都带着嘲笑。
“那时候就两重折磨,心里的空虚是一种,另一种就是感觉自己与环境的这种格格不入……我听到外面人声嘈杂,很热闹,但是我感觉我和外面是隔绝的。“昌盛说。
在谢爱磊访谈的学生中,有一位进入大学后一年多仍然无法很好地融入,直到大三的访谈中,她依然表示自己并不觉得自己已经变换身份,成为城市的一员,反而流泪表示自己永远也不会变成“他们”,也就是那些出身城市,将来会成为城市中产的同学。
这种“走错地方”的不适感,还会扭曲他们对别人和自己的认知。从农村突然来到城市,周围都是看上去眼界、能力、家境处处更优越的同学们,受到冲击的农村学生很难客观估计大家的真是水平。谢爱磊在研究中发现,农村籍学生会出现自我低估的情况,低估自己,同时高估同学的社会能力。这种对自己的低估,也影响了农村籍学生在学校的探索,让他们显得束手束脚。
根据谢爱磊的调查,来自农村或小镇的学生,在在学生会等半官方学生组织的参与方面低于城市学生14个百分点。农村籍学生谈及这些组织时,往往都会提到自己不轻易报名,因为“自己没有能力胜任相关的工作”,或者“没有城市的同学那么自信”。
相比之下,在学习上,不少接受访谈的农村学生表示感觉更佳“自在”,适应上没有太多困难。不过,这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不必暴露自认为的社交上的短处,不需要承受他人的目光,这样容易使农村籍学生感到久违的安全感。获得好成绩还能得到学校的奖学金和同学的认可,这使得学习成为了农村学生的舒适区。但舒适区也容易导致他们不敢或不愿轻易再在其他领域做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