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育生态失衡:学生成了隐形受害者
老师的“乱套”最终会传导到学生身上。某小学为了迎接“书香校园”检查,要求学生一周内读完三本名著并写读后感,结果孩子们熬夜抄书评,老师熬夜改“不合格”的作业;某中学为了“提升升学率”,在初三增设晚自习,却因校长要求“每天必须有一节体育课”,导致课程表反复调整,学生连基本的作息都被打乱。
当教育围绕“应付检查”“完成指标”运转,孩子的成长需求就成了最容易被牺牲的部分。
3
破局之道
校长少“瞎忙”,学校才能真“高效”
1.做“战略型领导者”,而非“事务性管家”
校长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学校的教育哲学,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让课程、师资、管理都服务于这个目标?
首先,建立“任务优先级清单”。将工作分为“教育教学核心任务”“行政支持任务”“临时突发任务”,避免被琐碎事务牵着走;
其次,学会“授权”。让教导主任负责教学管理,德育主任统筹学生活动,校长专注于顶层设计和资源整合;
最后,设立“无干扰教学日”。每周固定一天不安排检查、会议,让老师专注教学。
2.用“流程化管理”代替“拍脑袋决策”
许多“瞎忙”源于管理的随意性。某名校校长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是建立“决策听证会”。重大改革,如课程调整、制度修订,提前一个月告知教师团队,收集意见后再推行;二是制作“工作手册”。将常规事务标准化,如家长会流程、教学检查标准,减少重复沟通成本;三是设立“试错缓冲区”。推行新政策时,先在一个年级试点,验证可行后再全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