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可怕的是“拍脑袋决策”,某校长看到邻校装了电子班牌,立刻要求本校三天内全覆盖,却没考虑到老年教师根本不会操作,最后班牌成了摆设,老师还要额外花时间应付故障报修。
3.“忙”在事无巨细,用微观管理毁掉团队活力
“办公室垃圾桶不能有垃圾”“教师裙长不能超过膝盖”“学生作业本错题不能超过5道”——某中学的“精细化管理”细则曾引发热议。当校长沉迷于“盯细节”,大到课程设置,小到老师朋友圈发言,都要亲自过问,本质上是对管理的错位。过度集权导致中层干部形同虚设,没人敢做决策;老师成了执行机器,备课、批改作业的时间被“应付检查”挤压;学校看似“井然有序”,实则像一潭死水,没人愿意主动创新。
2
老师“乱套”的连锁反应
当教育变成一场无序的马拉松
1.时间被切割成碎片,教学成了“副业”
一位初中班主任的日程表令人心惊,每天晨读盯纪律、课间处理学生纠纷、午休参加“家校沟通会”、下午放学后开“迎检动员会”,晚上回家还要制作“学生心理档案”PPT。真正留给备课、研究学情的时间,只有深夜十点后的一两个小时。
“以前觉得当老师是教书育人,现在像个打杂的。”有老师自嘲,批改作业时脑子里还在想“明天的班会课件有没有符合‘德育新要求’”,教学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2.创造力被消耗,职业倦怠成了流行病
某教育机构调研显示,67%的教师认为“无效工作”是职业倦怠的主因。当老师被迫在“做表格”“写汇报”“排节目”中消耗精力,就很难沉下心研究学生。想给后进生补课,却被“每天上传辅导照片”的任务打断;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却因“必须完成40篇学习笔记”而无暇深入沟通;好不容易设计出一节创新课,却因校长临时要求“统一使用PPT模板”而被迫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