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越瞎忙,老师越乱套!警惕!!

校长越瞎忙,老师越乱套!警惕!!

清晨六点半,王校长已经在微信工作群发出了三条通知:“今天课间操改为队列训练,各班主任到位”“第三节课临时抽查教案,务必提前准备”“下午放学后召开紧急会议,部署迎检工作”。办公室里,李老师刚改完一半作业,又赶紧翻出教案查漏补缺,隔壁班的张老师正对着突然变更的课表叹气——上周刚按“阅读推广周”调整的课程表,现在又要为了“队列训练”重新排。这样的场景,在许多学校成了常态,校长脚步匆匆像个救火队员,老师手忙脚乱如无头苍蝇,可学校的问题却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1

校长“瞎忙”的三重迷思

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

1.“忙”在应付上级,却离教育本质越来越远

某县城中学的校长曾苦笑:“一周五天,三天在开会,两天在迎检。”从“校园安全台账”到“特色课程汇报”,从“卫生评比”到“数字化平台打卡”,各类行政任务像潮水般涌来。为了“不出错”,校长只能带着老师熬夜补材料、突击做展板,甚至让学生停课配合“迎检演练”。

当校长的日程被“上级要求”填满,课堂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有老师反映:“校长一学期听不了几节课,却对走廊文化墙的配色改了三次方案。”

2.“忙”在频繁折腾,用形式创新掩盖管理无能

“这周推行‘小组合作学习’,下周改成‘翻转课堂’,下个月又说要试点‘项目式学习’。”某小学老师的吐槽道出了许多人的无奈。有些校长为了“出政绩”,盲目跟风教育热点,今天要求老师全员学编程,明天又让申报“劳动教育特色校”,方案三天一换,老师刚适应一套流程,就被新任务砸懵。

更可怕的是“拍脑袋决策”,某校长看到邻校装了电子班牌,立刻要求本校三天内全覆盖,却没考虑到老年教师根本不会操作,最后班牌成了摆设,老师还要额外花时间应付故障报修。

3.“忙”在事无巨细,用微观管理毁掉团队活力

“办公室垃圾桶不能有垃圾”“教师裙长不能超过膝盖”“学生作业本错题不能超过5道”——某中学的“精细化管理”细则曾引发热议。当校长沉迷于“盯细节”,大到课程设置,小到老师朋友圈发言,都要亲自过问,本质上是对管理的错位。过度集权导致中层干部形同虚设,没人敢做决策;老师成了执行机器,备课、批改作业的时间被“应付检查”挤压;学校看似“井然有序”,实则像一潭死水,没人愿意主动创新。

2

老师“乱套”的连锁反应

当教育变成一场无序的马拉松

1.时间被切割成碎片,教学成了“副业”

一位初中班主任的日程表令人心惊,每天晨读盯纪律、课间处理学生纠纷、午休参加“家校沟通会”、下午放学后开“迎检动员会”,晚上回家还要制作“学生心理档案”PPT。真正留给备课、研究学情的时间,只有深夜十点后的一两个小时。

“以前觉得当老师是教书育人,现在像个打杂的。”有老师自嘲,批改作业时脑子里还在想“明天的班会课件有没有符合‘德育新要求’”,教学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2.创造力被消耗,职业倦怠成了流行病

某教育机构调研显示,67%的教师认为“无效工作”是职业倦怠的主因。当老师被迫在“做表格”“写汇报”“排节目”中消耗精力,就很难沉下心研究学生。想给后进生补课,却被“每天上传辅导照片”的任务打断;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却因“必须完成40篇学习笔记”而无暇深入沟通;好不容易设计出一节创新课,却因校长临时要求“统一使用PPT模板”而被迫修改。

3.教育生态失衡:学生成了隐形受害者

老师的“乱套”最终会传导到学生身上。某小学为了迎接“书香校园”检查,要求学生一周内读完三本名著并写读后感,结果孩子们熬夜抄书评,老师熬夜改“不合格”的作业;某中学为了“提升升学率”,在初三增设晚自习,却因校长要求“每天必须有一节体育课”,导致课程表反复调整,学生连基本的作息都被打乱。

当教育围绕“应付检查”“完成指标”运转,孩子的成长需求就成了最容易被牺牲的部分。

3

破局之道

校长少“瞎忙”,学校才能真“高效”

1.做“战略型领导者”,而非“事务性管家”

校长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学校的教育哲学,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让课程、师资、管理都服务于这个目标?

首先,建立“任务优先级清单”。将工作分为“教育教学核心任务”“行政支持任务”“临时突发任务”,避免被琐碎事务牵着走;

其次,学会“授权”。让教导主任负责教学管理,德育主任统筹学生活动,校长专注于顶层设计和资源整合;

最后,设立“无干扰教学日”。每周固定一天不安排检查、会议,让老师专注教学。

2.用“流程化管理”代替“拍脑袋决策”

许多“瞎忙”源于管理的随意性。某名校校长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是建立“决策听证会”。重大改革,如课程调整、制度修订,提前一个月告知教师团队,收集意见后再推行;二是制作“工作手册”。将常规事务标准化,如家长会流程、教学检查标准,减少重复沟通成本;三是设立“试错缓冲区”。推行新政策时,先在一个年级试点,验证可行后再全校推广。

3.回归教育现场,把“走进课堂”作为第一要务

真正高效的校长,永远知道“教育发生在教室里”。每周固定听3-5节课,不是“检查”而是“观察”,观察学生的眼神是否发光?老师的提问是否引发思考?定期召开“教师恳谈会”,放下校长身份,倾听一线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真实困难,比如某教具短缺、某学生需要心理支持;带头“减负”,自己先拒绝无意义的会议和表格,用行动告诉老师“教学才是第一位”。

曾见过一位老校长,每天清晨都会在校园里慢慢走一圈,看看操场的晨读、听听教室的书声,然后回到办公室安静处理文件。他很少开紧急会议,却总能精准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教育不是一场“忙碌竞赛”,校长的价值不在于“看起来多辛苦”,而在于能否为老师撑起一片专注教学的天空。当校长从“瞎忙”中抽身,把方向理清、把流程做顺、把人心聚齐,老师才能从“乱套”中解脱,让教育回归本该有的从容与专业。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