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吼骂,不同于“批评”——
它往往是将孩子的错误,与其人格绑定。
(哪怕你没用“蠢”“没用”“废物”这些字眼,你的情绪也表达了。)
这种持续的吼骂(哪怕是纠错),无异于一次次负面审判,不断削弱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他们会怀疑自己的眼光与品位;
低估自己的想法与选择;
认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不重要......
孩子记住的从不是“客观错误”,而是“我整个人都不好,不值得被爱”。
这种低自尊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成为孩子幸福路上的沉重枷锁。
闺蜜从小就是大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她说,那只不过是她很早就“参透”了的生存法则:
她发现,只要主动做家务、考高分、不提出任何要求,爸爸就不会吼她,妈妈就不会跟爸爸吵架,闹离婚。
所以,她很早就学会了看大人脸色。
什么让他们高兴(保持情绪稳定),我就做什么。
她说,这样的成长很“顺利”,但她绝不想让自己的女儿也这样。
“我好像从来没有真正为自己活过。
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成年后,她虽然意识到问题,但“老好人”模式已深入骨髓:
就总忍不住会去迎合别人,也不敢说“不”,就很想要平静,很害怕冲突。
在“吼骂”这座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口下讨生活,孩子会本能地发展出一些应对策略。
这其中,就包括“讨好型人格”或“回避冲突”模式。
他们小心翼翼地戴上“乖巧顺从”的面具,装扮成让人满意的“小大人”,只为换取片刻“安全和谐”。
代价,却是牺牲掉那个真实、完整的自我。
他们内心始终委屈、不安或麻木、“不被真正看见”。即便成年后有所“获得”,也仍然感到迷惘——
仿佛从未处在真诚、平等、深入的人际关系中。
一次孩子们打篮球,我儿子因为盖了另一个孩子的帽,下场时,被对方狠狠推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