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位校长,她有个习惯:每天睡前看10分钟TED演讲,而且特意选教育领域外的内容——比如关于“团队协作”的、关于“情绪管理”的、甚至关于“城市规划”的。有一次学校要改造教学楼的功能区,她就从“城市规划”演讲里的“人性化设计”得到灵感,在走廊里加了很多“小型阅读角”和“交流区”,结果学生和老师都特别喜欢,说“感觉校园更有温度了”。
还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多关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这些平台上的文章,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趋势,比如“素质教育如何落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而且下面的评论区里,有各行各业的人分享观点——比如有企业管理者说“团队管理要‘以人为本’”,这和学校管理中的“以师生为中心”其实是相通的。
别觉得这些事“和管理无关”,思维的碰撞往往就来自“不相关”的领域。当你接触的信息越多,视野越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越多,深度思考的能力自然也会跟着提升。
5
用“故事框架法”思考
让思路更清晰
你有没有发现,不管是听别人讲故事,还是自己解决问题,最清晰的逻辑永远是“从前……然后……最后……”?比如我们熟悉的张无忌:从前他出身可怜、身中剧毒还掉下悬崖,然后在山洞里发现绝世武功,最后神功大成、成为武林霸主——起源、过程、结果,这是故事的基本框架,也是我们思考问题的“万能模板”。
在学校管理中,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思路乱”,就是因为没把问题按“故事框架”理清楚。比如学校要解决“学生午餐浪费严重”的问题,用“故事框架”一梳理,就会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