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总踩“坑”?5个技巧帮你从被动 “填坑”到主动“避坑”(4)

再比如家长委员会建议“学校取消低年级的体育课,多留时间补语文数学”,理由是“孩子成绩跟不上,体育不重要”。这时候也要“杠”:“取消体育课真的能提升成绩吗?有没有研究证明‘运动能促进大脑发育,反而有助于学习’?”“低年级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缺乏运动会不会影响健康?”“家长说的‘成绩跟不上’,是不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而不是时间不够?”

这种“杠”不是为了否定别人,而是为了把问题想全面。很多时候,大家提出的建议都是“好心”,但可能没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作为管理者,你需要做的就是带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去追问、去调研、去求证——比如找不同学科的老师聊一聊,查一查相关的教育研究,甚至找几所类似的学校问问效果。当你把这些都弄清楚,再做决策,才能更稳妥。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越来越严谨,也越来越能在众说纷纭中找到“最优解”。

4

多找“刺激灵感的事”

别困在“教育圈”里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感受:有时候盯着一个管理难题想半天,越想越乱,可出去听一场无关的讲座、看一部纪录片,反而突然有了思路?

这其实是因为,思考的深度,离不开信息的广度。如果我们只盯着“教育管理”这一件事,思维很容易陷入固化——就像井底的青蛙,只看到头顶的一片天,自然想不出新办法。而“跨维度”的刺激,能帮我们跳出“舒适区”,给思维“松绑”。

比如你可以试着学一门外语,不是为了考证,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逻辑——比如英语注重“逻辑清晰”,日语注重“委婉礼貌”,这或许能帮你更好地理解“如何和不同性格的老师、家长沟通”;你也可以看一部国外的教育纪录片,比如《学校里的中国》《芬兰教育的秘密》,看看别的国家是怎么解决“学生厌学”“家校矛盾”的,说不定能给你带来新启发。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