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遇到过一所学校的案例:学校推行“课后服务分层辅导”,结果很多老师抱怨“工作量翻倍,效果还不好”。如果只看表象,可能会觉得是老师“怕吃苦”,但管理者用“筛子思维”一挖,发现问题出在“分层标准”上——原来只是按成绩分了“优中差”,却没考虑到有些成绩中等的学生,其实是偏科严重,需要的不是统一辅导,而是针对性补短板。后来调整了分层方式,结合学生的薄弱学科和兴趣点分组,老师的抱怨少了,学生的进步也更明显。
作为学校管理者,每天要面对的琐事太多:教学安排、师生矛盾、家校沟通……如果每一件事都只看表面,只会越忙越乱。不如养成一个习惯:遇到问题先停3分钟,在心里问自己 “这只是表象吗?背后还有什么我没看到的?”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会抓重点,解决问题也越来越高效。
2
把“过眼”变成“过脑”
别让思维偷懒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情况:看到一篇“某名校靠‘作业分层’提升成绩的文章,觉得“说得太对了”,立刻转发给教研组;或者听到别的校长说“要多搞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就想着第二天也在学校推起来。
可最后往往发现,别人的经验照搬到自己学校,要么水土不服,要么效果大打折扣。问题出在哪?不是经验不好,而是我们只“过眼”没“过脑”——只看到了别人的做法,却没思考“这个做法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适合我们学校吗?”
“过脑”的第一步,是纠正逻辑漏洞。比如看到“作业分层=提升成绩”,先别急着信,先拆逻辑:作业分层的核心是“因材施教”,那前提是老师要足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情,还要有时间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如果我们学校老师本身课时就满,连批改基础作业都要熬夜,直接推分层作业,会不会反而让老师压力更大,最后变成“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