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脑”的第二步,是靠知识储备“打底”。很多时候我们看不出逻辑漏洞,是因为认知盲区太多。就像你从来没了解过“差异化教学”的理论,自然分辨不出别人的经验里哪些是精华、哪些是“陷阱”。而知识储备不是靠“突击学习”,是靠日常积累:每读一本教育管理的书,每听一次专家讲座,每和其他校长交流一次,甚至每处理一次校园事件,都是在给思维“充电”。
这些信息可能当时觉得“没用”,但会慢慢渗透到你的认知里。比如你读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就会明白“分层作业”需要配套的“个性化反馈”;你听过关于“学生心理” 的讲座,就会知道“社团活动”不能只看数量,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求。当你的知识储备足够厚,“过脑”就会变成本能,再也不会被别人的观点牵着走。
3
带点“杠精思维”
多问一句“真的吗?我不信”
看到“杠精思维”这四个字,你可能会皱眉头:管理者不是要包容吗?怎么还提倡“抬杠”?其实这里的“杠精思维”,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不盲从、多求证”的态度——尤其是遇到和学校发展、师生利益相关的事,多问一句“真的吗?我不信”,往往能避免很多决策失误。
比如教研组提出“要在全校推广某款线上教学软件”,理由是“很多学校都在用,能提高教学效率”。这时候别立刻点头,先“杠”一下:“这款软件真的适合所有学科吗?比如美术、体育这些实践性强的学科,用线上软件能有效果吗?”“我们学校有部分老教师对电子产品不太熟悉,推广时会不会遇到阻力?”“软件的收费标准和数据安全,有没有核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