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总踩“坑”?5个技巧帮你从被动 “填坑”到主动“避坑”(6)

起源:为什么会浪费?是饭菜不合口味?还是分量太多?或者是学生没有节约意识?(可以通过调研学生、采访食堂师傅找到原因)

过程:怎么解决?如果是口味问题,就让食堂师傅多征求学生意见,调整菜单;如果是分量问题,就推行“按需打饭”;如果是意识问题,就搞“节约粮食”主题班会、贴宣传标语。

结果:怎么验证效果?每周统计剩饭量,对比之前的数据;采访学生和老师,看他们的反馈;如果效果不好,再调整方案(比如菜单调整后还是有浪费,就再调研是不是“菜品太单一”)。

再比如处理一场“老师和家长的矛盾”:起源是“家长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孩子压力大”;过程是“先和家长沟通,了解具体情况;再和老师聊,听听布置作业的初衷;然后一起商量‘如何在保证学习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作业量’”;结果是“调整作业形式(比如多搞实践作业,少搞机械抄写),并定期和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帮你把“杂乱的问题”变成“有条理的步骤”,避免遗漏关键环节。你可以养成一个习惯:每次遇到问题,就在纸上或手机备忘录里,写下“起源——过程——结果”三个部分,然后一点点填充内容。刚开始可能觉得麻烦,但练得多了,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会“拆解问题”,深度思考也会变得越来越轻松。

深度思考

是管理者的“核心竞争力”

在学校管理这条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政策调整、师生矛盾、家校纠纷……这些挑战没有“标准答案”,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