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敢开心,因为怕父母说“我都这么苦了,你还笑得出来,真不懂事”;他们不敢失败,因为怕父母说“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让我失望,太辜负人了”。
到最后,这些孩子只剩下两条路可走:要么一直压抑自己,变成永远都在取悦别人的“好孩子”,一辈子都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要么就干脆自毁,用最惨烈的方式来摆脱这种“债务关系”,比如逃课、辍学,甚至做出更极端的事。
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过:“一旦父母强调付出,爱就变成了讨债。”
这话虽然残酷,但你仔细想想,身边多少孩子就是活在这种“债务教育”里?笑的时候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笑得太开心,会让父母觉得不舒服。
之前看一档综艺,有个小男孩只是写错了一个字,他妈妈就在旁边哭天抢地,说“我天天陪你写字,你怎么还能写错?
我这日子过得太没意义了”。那个小男孩吓得缩成一团,低着头小声说“我是坏孩子,我不该写错”。
当时看到那个场景,我比看恐怖片还觉得窒息。
这种教育最悲剧的地方在于,父母觉得自己特别伟大,为了孩子牺牲了一切;孩子却觉得自己特别无用,连让父母满意都做不到。
两边都活得痛苦,最后还没法和解,好好的亲子关系就这么毁了。
三、退出,教育的高级智慧
讲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特别压抑,觉得教育孩子怎么这么难。
但其实出路一直都在,就四个字:适度退出。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父母应该是土壤,而不是雕刻家。
换句话说,你可以给孩子提供养分,在他遇到危险的时候保护他,不让他被风吹雨打,但你不能决定这棵树最后长成松柏还是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