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放松,校外立马补上;老师说别提前学,家长立刻奥数上马。什么乐高、编程、英语阅读、国学启蒙,排得比公务员上班还密。
我们不是不想让孩子玩,我们只是怕他玩得没意义。
有次我带娃去公园玩,看到一个妈妈一边追着孩子喂饼干,一边给她讲解“判断奇偶数的规律”,我忍不住问了句:“你家孩子才一年级,这些现在讲不太早吗?”她轻蔑一笑:“你以为她这叫学知识?我这是在激发数感。”
我听得直犯懵,数感这玩意儿还能激发?
你要这么说,那我小时候被我爸在菜市场数过的鸡蛋,是不是早就可以上清华数学系了?
她说:“你不懂,我们班已经有孩子报了两家奥数机构,再不抢跑,等你家娃反应过来,早就被人卷出三环了。”
我心想,奥数不是让你卷数学吗?你倒好,连地理都一并卷了。
二、“成就感错觉”:娃考得好,是家长的虚荣在作祟
小学阶段的成绩反馈,来得实在太快,效果又太明显。
一补就提分,一提分家长就感动,然后继续烧钱,仿佛发现了稳赚不赔的“教育基金”。
这套逻辑的可怕在于:孩子的进步不再是因为他愿意学,而是为了维持家长的虚荣心——我们需要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来证明我们不是“失败的家长”。
奥数题做出一个,家长朋友圈立马发一个,配文都一样:“宝贝太努力了,我都不会的题他居然做出来了!”
说完还得加一句“为娘已老”。
实际上,这个阶段的培训,更像是在制造幻觉,让人误以为“提前学”就是“学得好”,分数背后隐藏的,是拔苗助长的代价和孩子疲惫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