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补习成瘾,初中开始摆烂

教育这个事儿啊,奇怪得很。

你说,小学课程本该是人生最轻松的阶段,不讲函数不算概率,连物理都还在“物理接触”的阶段,可硬是成了培训机构的黄金旺季,家长烧钱的集结地,娃娃“提前内卷”的炼丹炉。

像我隔壁那个表哥,娃刚上一年级,老父亲就天天焦虑得像高考在即,连梦里都在背“泡泡英语”。他说得振振有词:“小学学得好,初中才有底子,高中不至于掉队,大学才能上985,工作才能进体制,退休工资才有保障。”

我听完沉默了,感觉这条线能直接连到八宝山。

最奇妙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压力本来就不大,老师还劝家长别逼太狠,“培养兴趣”才是重点。

可在家长眼里,兴趣是什么?

兴趣是奥数三十讲,英语外教一对一,兴趣是你六岁会写议论文,八岁能读《道德经》。至于孩子到底对啥感兴趣,没人关心。

关键是你邻居的孩子,已经会写五段式作文了,你家娃还在“我喜欢小猫咪”。

说白了,培训热不是孩子需要,而是家长心虚;不是知识太难,而是焦虑太满。

下面咱们讲讲,小学为啥成了“补习之都”,一场围绕焦虑、虚荣和早熟的全民演出,正在悄无声息地上演。

小学补习成瘾,初中开始摆烂

一、“空档期理论”:学校越轻松,家长越紧张

说小学培训火,其实火得有理有据——孩子确实有时间啊。

小学放学早、作业少、节奏慢,原本是国家为孩子们安排的“发呆窗口期”。可惜家长不允许——时间不能浪费,一空下来就容易长草。

校内放松,校外立马补上;老师说别提前学,家长立刻奥数上马。什么乐高、编程、英语阅读、国学启蒙,排得比公务员上班还密。

我们不是不想让孩子玩,我们只是怕他玩得没意义。

有次我带娃去公园玩,看到一个妈妈一边追着孩子喂饼干,一边给她讲解“判断奇偶数的规律”,我忍不住问了句:“你家孩子才一年级,这些现在讲不太早吗?”她轻蔑一笑:“你以为她这叫学知识?我这是在激发数感。”

我听得直犯懵,数感这玩意儿还能激发?

你要这么说,那我小时候被我爸在菜市场数过的鸡蛋,是不是早就可以上清华数学系了?

她说:“你不懂,我们班已经有孩子报了两家奥数机构,再不抢跑,等你家娃反应过来,早就被人卷出三环了。”

我心想,奥数不是让你卷数学吗?你倒好,连地理都一并卷了。

二、“成就感错觉”:娃考得好,是家长的虚荣在作祟

小学阶段的成绩反馈,来得实在太快,效果又太明显。

一补就提分,一提分家长就感动,然后继续烧钱,仿佛发现了稳赚不赔的“教育基金”。

这套逻辑的可怕在于:孩子的进步不再是因为他愿意学,而是为了维持家长的虚荣心——我们需要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来证明我们不是“失败的家长”。

奥数题做出一个,家长朋友圈立马发一个,配文都一样:“宝贝太努力了,我都不会的题他居然做出来了!”

说完还得加一句“为娘已老”。

实际上,这个阶段的培训,更像是在制造幻觉,让人误以为“提前学”就是“学得好”,分数背后隐藏的,是拔苗助长的代价和孩子疲惫的灵魂。

我一个小学同学,儿子才上一年级,老王天天在朋友圈晒作业,晒成绩,晒学而思的课表。有次他儿子考了个满分试卷,他激动得差点买个锦旗送去培训班。

我问他:“你不觉得有点太早了吗?孩子能不能自己选择?”

老王说:“我家孩子天资聪颖,识文断字早,我这不是提前布局?”

后来我才知道,他家孩子学到小学三年级内容的时候,刚刚学会系鞋带;能讲英文演讲,却不会跟人打招呼;一听到老师要他写作文,直接给你来一句:“AI可以帮我写。”

老王还不服:“你不懂,我们这是素质教育+应试能力双修。”

双修个鬼。你那孩子现在最大的能力,就是知道什么该讨家长欢心,什么该假装听话。

说白了,是养了一个擅长“配合演出”的小演员。

三、“分层淘汰机制”:初中之后,卷不动了

小学培训火爆,初中以后开始“断崖式掉队”,原因并不复杂——卷的人自己也开始分层了。

有些孩子,小学培训时还能跟上节奏,一到初中各种“培优班”就开始变成“补差班”。刷题刷得眼都直了,成绩还是不理想,孩子干脆摆烂,家长累觉不爱,直接转战“快乐教育”。

另一些孩子,则开始觉醒了点独立思考能力,不愿再被培训班牵着鼻子走。

比起刷题,更想留下时间发呆、看书、社交。他们在逐渐构建自己的节奏,不愿再被外力强迫。

因为小学是练内功的阶段,但我们很多家长却提前开启了“技能树”,把孩子打造成五边形战士,到初中发现这些技能没啥用了,反倒学习热情被提前掏空。

比如,我邻居家以前有个神童,四岁能默写九九乘法表,五岁能做五年级奥数,六岁能背《论语》全文,一度被称为“望京毕加索”。

可到了初中,情况急转直下。

一天他妈哭着来找我,说孩子死活不写作业,还质问她:“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要学历史?”

她一怒之下说:“你小时候不是很聪明的吗?”

他回了句:“小时候你让我聪明,现在你又怪我问问题?”

从前的金童变成了叛逆少年,谁都没法接住他被压抑太久的思考欲望。他爸躲在阳台抽烟,说了一句:“怪我太早让他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我没接话,因为我明白,他们现在才知道:

真正的学习,不靠提前补课,而是靠自己想学。

所以说怎么办?别急着卷,先看看方向对不对。

很多人问,小学不培训行不行?我的答案是:能不卷最好,真想卷,先搞清楚自己在卷什么。

培训不是原罪,但过早工具化的学习,确实会让孩子错过内驱力建立的最佳窗口。

如果真的要在小学阶段做点“提前准备”,不如用来培养时间管理、阅读习惯、好奇心和挫折承受力。学一门乐器、读几本好书、爬几次山、失败几次,也许更有价值。

毕竟,小学是最适合“慢下来”的时候。人这一生,最怕的不是“起跑晚”,而是“跑错道”。

所以慢一点,不急,学会思考的人,终究能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