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习上瘾的孩子,原来是这样“放”出来的(2)

渐渐地,女孩开始厌烦画画,每次动笔都显得犹豫不决,甚至有时直接拒绝拿起画笔。

很显然,父母的催促和指点,反而让她对曾经热爱的绘画产生了抵触情绪。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度干预,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

父母若总是强行介入孩子的兴趣与爱好,试图用成人的标准和期待去塑造他们,只会让孩子失去原有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抹杀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一位老教师曾经给我分享过一个相似的故事:

她曾经教过的两个学生,姑且分别称作甲同学和乙同学吧,两人都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

甲同学的父母看到孩子的潜力,决定全力支持孩子学音乐,不仅买了昂贵的乐器,还请了专业的老师进行辅导,发誓要培养出一个“郎朗”来。

然而,在父母的重重压力下,甲同学的内在动力被逐渐消磨,对音乐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逃避和反抗的情绪。

而反观乙同学,虽然父母也很重视音乐教育,但因为父母采取的是更为宽松的态度,使他得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兴趣去探索音乐,内在驱动力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激发,始终保持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在父母严格管控下学习的孩子,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那些在宽松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却能够保持对学习的持久热爱和动力。

02孩子兴趣衰减,多源于过早的功利性教育压迫

某教育心理学专家在深入研究中发现了一种现象:

许多天赋异禀的孩子,原本对学习抱有极大的热忱。然而,随着他们逐渐陷入各类课外补习班、提高班的泥沼,那种热爱似乎被一点点地消磨。

久而久之,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反感,每每提及学习便显得无精打采,消极抵抗。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