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习上瘾的孩子,原来是这样“放”出来的
过度的控制,只会束缚孩子的成长翅膀。学会做具有开放心态的父母,给予孩子自由与探索的空间,才能真正点燃他们的学习欲望。——敖爸
在今年暑假,我朋友曾经带孩子参观了一个科技夏令营,营中有许多小科技迷。
朋友与其中一个初中生模样的孩子交流,这孩子兴奋地告诉他,自己刚刚完成了一个小型机器人项目。
朋友好奇地问:“你是不是因为课外负担不重,才有时间搞这些?”
孩子笑了笑:“其实我晚上还有很多的功课要做,周末还要参加足球训练。”
朋友十分惊讶:“这么多活动,你应付得过来吗?这些都是你父母安排的吧。”
孩子回答:“当然应付得来,这些都是我自己想要参加的,不是父母安排的。”
从孩子的语气中可以感受到,他是真心喜欢这些活动。
而孩子的父亲,并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在孩子旁边指手画脚的,他只是在远处静静地观察着,偶尔会用手机记录下孩子的精彩瞬间。
朋友说他很明显可以看出,孩子的父亲给予孩子更多的是“放手”而不是“束缚”。
以往经常会听到有家长抱怨,说自己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关怀备至。
但即使再怎么努力,孩子似乎总是缺乏自主性和创造力。
他们或许未曾意识到,那些充满好奇心、自主成长的孩子,往往是父母“放”出来的,而非“管”出来的。
01孩子丧失学习热情,通常源于父母的过度干预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讲述过一个案例。
有个小女孩,自幼喜欢绘画,每当她拿起画笔,眼中就闪烁着光芒。
然而,她的父母却对她的画作指手画脚,不断纠正她的画法和色彩选择。
渐渐地,女孩开始厌烦画画,每次动笔都显得犹豫不决,甚至有时直接拒绝拿起画笔。
很显然,父母的催促和指点,反而让她对曾经热爱的绘画产生了抵触情绪。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度干预,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
父母若总是强行介入孩子的兴趣与爱好,试图用成人的标准和期待去塑造他们,只会让孩子失去原有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抹杀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一位老教师曾经给我分享过一个相似的故事:
她曾经教过的两个学生,姑且分别称作甲同学和乙同学吧,两人都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
甲同学的父母看到孩子的潜力,决定全力支持孩子学音乐,不仅买了昂贵的乐器,还请了专业的老师进行辅导,发誓要培养出一个“郎朗”来。
然而,在父母的重重压力下,甲同学的内在动力被逐渐消磨,对音乐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逃避和反抗的情绪。
而反观乙同学,虽然父母也很重视音乐教育,但因为父母采取的是更为宽松的态度,使他得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兴趣去探索音乐,内在驱动力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激发,始终保持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在父母严格管控下学习的孩子,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那些在宽松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却能够保持对学习的持久热爱和动力。
02孩子兴趣衰减,多源于过早的功利性教育压迫
某教育心理学专家在深入研究中发现了一种现象:
许多天赋异禀的孩子,原本对学习抱有极大的热忱。然而,随着他们逐渐陷入各类课外补习班、提高班的泥沼,那种热爱似乎被一点点地消磨。
久而久之,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反感,每每提及学习便显得无精打采,消极抵抗。
事实上,这是过早地接受了高强度、功利性的“填鸭式”教育,使得他们原本应有的学习热情与活力被过早透支。
在纪录片《教育之路》中,有一个年仅8岁的上海小男孩,名叫陈浩。他的生活,似乎从记事起就与各类课外班紧密相连:钢琴、围棋、英语、奥数……
父亲总是那句老话:“这些都是为了你的未来,我们不能比别人差。”
在这个年纪,陈浩的眼中却常流露出不属于他的疲惫与无奈。
让人不禁担忧,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学习之路上,是否还能继续保持着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青少年心理医生李萍指出,如今,心理疾病已不再是成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受其困扰:
“为了一个所谓的‘美好未来’,孩子们被迫过早地进入竞争赛道,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很多时候来自整个社会对孩子过高的期待。”
身处在这个充满焦虑的教育大环境下,难以“独善其身”。
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分享了她的一个病例:
那是一个13岁的初一男孩,他曾是班上的佼佼者,但自从父母对他的学习要求变得越来越苛刻后,他开始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每当作业出现错误,父亲便会大发雷霆;每次考试,无论成绩如何,母亲总是那句“你还可以更好”。
长此以往,男孩对学习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和焦虑,每次提及学习,他的身体都会不自觉地颤抖。最终,他不得不暂时离开学校,在家进行调整。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
“真正的教育,是解放孩子的身心,而不是束缚他们的灵魂。”
过早地将功利性的目标强加给孩子,只会让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原始兴趣,让学习变得痛苦不堪。
因此,当孩子对学习失去欲望时,我们不妨回看一下自己的过往:是不是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是时候调整策略,让孩子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享受成长的过程了。
03持续学习热忱的孩子,都是被“呵护”出来的
我时常会思考,那些既出色又有自我驱动力的孩子,究竟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为了寻找答案,我曾深入研究了多位学霸的成长轨迹,发现了一个共同规律——他们的家庭环境都充满了支持与自由。
以北京的一位高分学霸张梓轩为例,他从小在一个充满爱与自由的家庭中长大。
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格外“呵护”,从未对他的学习设定过刻板乃至苛刻的要求,更没有强迫他参加任何课外补习班。
张梓轩在初中时期的成绩并不突出,但他的父母始终给予他鼓励与指引,即便成绩不理想,也是以鼓励居多。
在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张梓轩对学习充满了自主性,他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若想孩子长久地保持对学习的热情,父母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呵护”:
少干涉、不强制、多尊重、常放手。
江苏的学霸陈思远,曾因在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而受到广泛关注。
他自小热爱探索,从幼年时的乐高、拼图,到小学时的科学实验、天文观测等。
陈思远的父母不仅不加以阻止,还鼓励他邀请同学来家中一同探索。
而这位始终保持着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陈思远,不仅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名校,还在大学期间获得了多项科研奖项。
上海的一位16岁高中生林晓梦,对摄影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
她甚至为了拍摄一部关于城市风光的纪录片而请假一个月,走遍了城市的每个角落。
她的父母对此不仅毫无异议,还亲自驾车陪她前往各个拍摄地点;
如今,林晓梦的摄影作品已在多个展览中展出,而她也已确定了未来的职业方向——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师,并正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
要让孩子能够专注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父母需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支持性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家中获得一种归属感与安全感。
当父母不再焦虑、不急功近利、不施加过多压力,而是成为孩子坚实的后盾时,孩子的“内在动力”自然会被激发出来,从“我应该学”,转变为“我要学”。
结语
家长的育儿智慧,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孩子未来数十年的生活蓝图。倘若方法不当,或许会引领孩子误入歧途。
教育之道,过犹不及,过度施压只会适得其反。
唯有成为心态平和、情绪稳定的父母,以真挚的关怀与爱意滋养孩子的心灵,方能为其成长之路洒满阳光。
当孩子的内心被爱与温暖所包围,他们自然会流露出愉悦与自信。
愿每一位小天使,都能放飞梦想于广袤天际,心随所愿驰骋于无垠原野,最终抵达心中那片向往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