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出了问题,不能都怪在老师头上!(3)

第二个,我行我素的自我中心型。

有个男生,成绩优良,家境优渥,父母工作体面。一个很平常的早晨,这位男生在集体活动时,用木棍打了另一个同学,班上的几个同学似小孩儿玩闹般地向老师“告发”。老师那天或许心情不好,使劲儿把棍子从他手里夺了过来,推了他一把,当着其他学生的面对他批评教育了几句。两天以后,他的妈妈开车跑到学校,直接冲进办公室找到老师,说自己的孩子丢了面子,在家里不吃不喝也不想上学了,而且孩子坚称没有打人。他的妈妈极其委屈而愤怒地“控诉”到,自己的孩子在家是乖宝贝,从来不撒谎,肯定是其他孩子针对他、污蔑他。老师找到了当时在场的几个学生,这几个孩子都证明那个男生确实打人了,这时那位妈妈气急败坏,扬言自己家里有“背景”,要去举报老师。老师傻傻地护着班上的几个孩子,正值放学,他们的父母在等待。最终,老师对自己“过激”的批评行为向这个男生道歉,在场的人都目睹了这教育的“软弱”与教师的“卑微”。不难想象,那种关乎教育尊严与学生形象的底线与认知一旦被强势力量“摧毁”、“扭曲”至面目全非,其重建是何等的艰难。

第三个,得过且过的形式主义型。

平心而论,这类家长的表现算是不错的,而且也是目前我所认知的大部分家长的情况。举例来说,有个女生,她的父母像其他大多数父母一样,都得上班养家,平时空闲时间比较少。平时,主要是这位女生的妈妈与老师联系。老师接到通知后,下发到群里,这位女生的妈妈表现得比较积极,无论是填表还是传照片,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予以回应。老师也会按要求进行家访,有时候她父母不在,就只能和她的爷爷奶奶聊一聊。她妈妈和老师的联系比较少,几乎不主动联系,主要集中在期末考试期间,会问一下自己孩子的成绩和位次,寒暄几句便不再多说。事实上,老师直观上感觉自己和家长之间的“合作”并不算少,无论彼此是否心甘情愿,通知、填表、拍照、家访、语音,样样不落,但针对孩子本身学习与发展的问题的话题聊得很少,整体上让人感觉空有其表或偏离主题了。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