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逼上兴趣班的孩子, 后来都怎样了(5)

  • 遇到了挫折和瓶颈

孩子越小,抗挫力越差。当学习难度提升,没办法顺利完成任务时,信心受到打击,就容易产生退缩心理。

这时,那句“我不想上”的潜台词,可能是“我做不到”。

所以,父母需要做的是倾听孩子的心声,找到让他们止步不前的绊脚石。

帮助孩子把困难的任务拆解,细化成孩子能够完成的颗粒。

例如孩子练琴时,琴谱背不下来,那我们就帮助他分成小段,每天练习一段;

练跳绳时,一次跳1000下有难度,那就早中晚各跳300下好了;

学跳舞,下腰劈叉太痛苦,那拆分动作,每天加练一点点;

不要一味地追求练习的时间长,难度深。

只要每次有进步一点点,少量多次,分散练习,降低了难度,悬在孩子头顶的压力巨石变小,孩子就更能鼓起勇气去克服困难。

一次次小型打怪升级的“通关体验”,会积攒信心,让孩子有足够的自信去面对更大的大Boss。这份不畏惧困难的自信,比能否坚持更为珍贵。

那些被逼上兴趣班的孩子, 后来都怎样了

  • 没有获得成就感

兴趣班的选择原则,应该是扬长避短。让孩子的天赋得以发挥,特长变得“更长”。

但许多家长在选择兴趣班时却容易陷入误区,觉得孩子天性太好动,就报个书法班让他静坐养性;

觉得孩子太内向胆小,就报个练口才练胆量的演讲班;

觉得孩子缺乏逻辑思维,就弄个编程课让脑子转得快一些。

却忽略了,补短的成效低,过程痛苦,放大了孩子的不足,打击了他们的信心,自然会受到孩子的抵触和反感。

还有一种,就是过分在乎将兴趣变成“优势”,渴望出成绩。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给孩子施加了过重的压力,过高的要求。轻则催促、贬低,重则责备、怒骂,使得孩子丧失了对学习的热情。

那些被逼上兴趣班的孩子, 后来都怎样了

当原本的“弹琴让我放松”变成了“练习让我受罪”,哪个孩子还会愿意坚持呢?

学习的过程失去了乐趣,只剩下机械化的练习和痛苦的体验,孩子就会蹦出那句“不想学了”。

所以,在给孩子选择兴趣班时,重质不重量,不能只考虑“有用”,而要多听听孩子是否“有爱”。

选择以后,也别忘了“享受过程”比“学有所成”更为重要。

只有让孩子保持内在动机,感受到“我能做好”,有热情、享受其中、愿意定期去做,兴趣才能落地生根开出花。

那些被逼上兴趣班的孩子, 后来都怎样了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