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孩子对上兴趣班的反馈
当孩子长大,回头评价兴趣班带给自己的,究竟是成长还是伤害呢?
数据显示,孩子给出的积极评价中“培养兴趣”、“一技之长”、“社交属性”占大比例。
但是,“浪费时间”、“占用精力”、“天赋不足”、“心理伤害”在消极评价中则被提到最多。
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对兴趣班的评价
报告最终给出的结论,特别指出了这几点——
(1)孩子对兴趣班的态度:关键不在于前期父母的态度是逼迫还是尊重,而在于后期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见。(2)上兴趣班重点在于培养兴趣:兴趣提高了,长大后更容易感谢父母。(3)自信比技能提升更重要:比起通过打压提高成绩,用鼓励激发信心更能获得孩子感恩。(4)父母的态度最重要:孩子能否坚持下去,父母的态度影响巨大。
二、我们都理解错了
兴趣并不是最好的老师
人们常常拿爱因斯坦的那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来做文章,编造出无数名人因“兴趣”而创造出辉煌成就的故事。
但科学研究表明了,兴趣并不是最好的老师,过程中的成就感才是。
维基百科对兴趣的定义是:人类定期为了满足对某些事物的浓厚热情及自我享受或欢喜而去做的活动。
这里划重点:定期、热情、享受。
孩子对某事有热情、享受其中、愿意定期去做。
“真兴趣”是我对弹琴有热情,享受弹琴的过程,并且愿意为此定期练习。
“伪兴趣”是我可能对弹琴有兴致,觉得好玩,但需要别人推着去学去练习。
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Edward L. Deci与Richard Ryan早在1970年就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从人性心理需求的角度总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