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我们接收网络信息时,拥有一定的自控力和分辨力。
但在“感兴趣的事物”面前,自控力会被进一步削弱。
而短视频正是在这一点“人性软肋”上,大肆发挥。
短视频的推荐机制,会通过深度分析用户的浏览、点赞、评论等历史行为,精准推送符合个人兴趣的内容。
这种“迎合喜好”的刺激,会促使大脑释放多巴胺等神经传导物质,产生强烈的愉悦感。
下一个视频,会成为一种“不确定的随机奖励”,就好像赌博一样,进一步刺激孩子的猎奇心和期待感。
加上全屏体验、自动播放、不断优化内容的设计,让孩子完全沉浸其中。
逐渐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需要不断刷新、观看,以及更大的刺激才能获得满足,最后一步步走入上瘾的旋涡。
在暴打父母的事件中,与其说是孩子与父母对抗,不如说是对“被突然剥夺快感”的巨大落差做出“强烈反抗”。
因为孩子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这种上瘾的愉悦感,间歇性地淹没了孩子的理智,让他丧失思考,不分好坏,才上演了一幕幕可悲又可怜的闹剧。
找回生活的“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