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作为一线教育者,刘慧琴发现孩子之所以有时候不愿意走进博物馆,是因为只要进入博物馆,家长就带着孩子“一路赶考”,考这个讲的什么知识?考那个文物是哪个朝代出土的?让孩子对照讲解词找答案,从头考到尾。或者一路只为拍照,这些都是容易走进的误区。
“如果能选到孩子感兴趣的展,在其中可以与孩子互动,我想这个博物馆之行就成功了一半。”刘雪琴介绍,校内学习也是如此,强调“少吃多看”,比如该校刚开放的石刻博物馆有12块碑,如果让孩子一次性看完,不停地认识上面的繁体碑文,孩子是吃不消的,也会觉得无趣。因此,学校设置的课程时间不长,每次选一个学习的主题。
观展后,刘慧琴发现,不少家长会马上追问孩子学到了什么,如果记不住还会发脾气,这样也不易培养孩子的兴趣。可以尝试带孩子们讨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简单记录一下游览路线等。
张鹏也回忆了一次失败的案例,他曾在国家博物馆讲解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一个母亲一直把5岁的孩子往前推,说“这个人讲得还不错,你赶紧听听。”这让张鹏哭笑不得,他认为,家长应该放下功利心,让孩子听适合的内容,比如二年级的小朋友学习了《曹冲称象》,家长可以把观展内容和大象做一个连接。
带孩子从身边的博物馆逛起,感受多种博物馆之美
当下,大馆以文物取胜、小馆做精品特色,面对如此庞杂的博物馆资源,什么更适合青少年?落鑫表示,自己曾经到挪威、爱尔兰、瑞典等国家进行访学,发现这些国家的共同点是,不论城市的大与小,都有一个针对社区的小型博物馆,保存着自己的历史文化,展示当地的艺术品。因此,落鑫认为,博物馆可以非常宏大,也可以小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