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要面对每天反复、甚至有些重复的生活,而博物馆扩大了人生的一种可能,比如踏入历史博物馆,你会想象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作为中国人我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文化,并抱有未来去哪里的想法和期望。”落鑫认为,博物馆是润物细无声的认同教育,是多感官、全方位的学习体验,博物馆本身也承载着公共教育的职能,“尤其现在的博物馆是可看、可听、可感、可闻。让亲子共同度过一段高质量的陪伴,是家园社会共育的体现。”
家长带孩子逛博物馆要避免“一路赶考”等误区
5月17日,府学胡同小学举行藏明清碑刻展开幕式暨府学时刻博物馆课程的启动仪式,该校依托地理位置和校园丰厚的历史建筑优势,长期致力于一座校园博物馆的打造。该校传统文化中心主任刘慧琴在新京报直播间分享了学校丰富的文物资源和文博教育经验。
刘慧琴认为,带青少年进入博物馆是“双减”背景下增质的体现,学校将博物馆课程日渐完善之后,孩子们在丰富的课程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的状态将改善,“他沉浸在鲜活的课程中,是可触、可摸的,主动学习历史、学习文化,和古人对话,是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将兴趣的种子埋下,再从校园带着问号去社会的课堂,到更大的百科全书里查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解答心中的疑问,孩子的收获是特别大的。”刘慧琴说道。
“一座好的博物馆,是一所永远无法读到毕业的大学。”作为一线教育者,刘慧琴认为,老师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兴趣变化,引领他们爱上博物馆。因此,该校设置了三类课程给孩子传递文博文化。首先是普及知识的课程,然后发展学生的兴趣,进而围绕创新性的课程让其学精学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