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副国务卿这番话,如果说过去还只是限制所谓“敏感专业名单”上的军工相关专业,那么接下来受影响的专业将扩大到STEM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网络安全、电气和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
近日外滩君发布的也谈到了美国对AI模型技术的限制,以及会在学术领域避免录取中国学生。
再说去美国读研读博的学生,考量的更多就是就业问题。很多理工科学生,都想将留学出国作为自己的跳板——往有需求的市场发展,特别是当下火热的计算机/人工智能行业,甚至国内学生自学计算机、转专业或者读二硕也要跳进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高薪行业。
但这一行很卷,僧多粥少的局面经常出现。外滩君了解到不同状态学子的现状:赴美攻读博士的同学A,正在找工作的学生B和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C。
在读博士的同学A反馈,美国这几年找工作是难上加难,自己还未毕业,就感受到留学生找工作压力山大。部分STEM专业,比如她身边有同学所在的医学影像AI相关行业,中国人浓度非常高,未来找工作不止是同这一批人在同一起跑线,还得和“食物链顶端”的美国人竞争。身份一直还是留学生很尴尬的话题。
正在找工作的同学B目前刚毕业,才申请到留学生OPT(OptionalPracticalTraining),打算在美国找工作。因为毕业专业归类于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在完成学业后享有最多12个月的工作许可基础上还可以额外获得24个月的OPT延期,等于能在美国合法工作3年时间。
但是这个bug在于,“关键得找到工作,不然1年都达不了标”。据同学B粗略统计,目前已经投出去100+简历,还不包含在领英等招聘软件上开启的social networking套磁。
截止到6月,共得到十几所公司的初轮面试,但都卡在二面/群面,B同学比较焦虑自己是否能在美国找到工作,如果不行,回国也是天花板的就业难度。
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C抽了两次H1B,幸运抽中。他说道,如果是AI领域,在美国就业还算可以,纯码农是不太行(computer science写代码但不走AI方向)。
从总体来说,美国学生也不好找工作,是大环境的问题,跟别说留学生还有身份的debuff。
特别是这两年,留学生也不再把留美当做执念,在美国找不到工作回国就业也不算“将就”。只是这些留学生在国内就业市场上竞争优势也不大,或者说薪资并不如自己预期。
比如学数据科学的人在美国就业非常难,在国内找工作也不乐观,应届生回国就业月薪低于8k的例子并非孤例。
麦可思2024版就业蓝皮数据显示,国内2023届“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应届大学生平均薪资为7014元,已经属于月收入较高的专业。
与此薪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归的期望薪资,领英人才大数据公布的《2024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显示六成以上的留学生期待薪资范畴在12k-18k。
总的来说,就业环境和专业选择存在时间差,可能前几年火的专业,等到毕业之后变成最卷的赛道,或者进入了“天坑”专业。
留美工作虽表面上在走下坡路(体感是越来越难),对国际学生身份有限制、就业环境普遍存在鄙视链等等吐槽。
但危机与机遇并存,不管是文科也好理科也罢,都是一视同仁、大家都面临的全球化挑战。
对留学家庭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