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父母常常困惑,为什么青春期孩子,会这么敏感?
但其实,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那些自我发展较好,自我意识较强的孩子,反而会更加敏感,背后有两个关键原因。
第一,身份认同危机
对青少年来说,同伴的评价不只是“别人怎么看我”,而是“我到底是谁”的关键参考。
所以一次社交的挫折,动摇的可能是他整一个的自我价值。
第二,心智与情绪发展不匹配
他们大脑里,负责情绪管理的前额叶皮质还没发育成熟。所以,当强烈的焦虑和羞耻感汹涌而来时,他根本无力招架。

这时候,很多父母可能会想,那我是不是该早早教会孩子更世故,更圆滑?
请千万不要。
在人格逐渐形成的青春期,如果我们强行给孩子灌输圆滑与算计,反而可能会亲手扼杀他们真诚、纯粹背后隐藏的巨大天赋和潜能。
那么,真正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为什么同样的社交摩擦,有的孩子能一笑而过,有的孩子却如临大敌,在内心耿耿于怀?
在陪伴了无数个青春期家庭和孩子后,我发现:
决定一个孩子是否容易受伤的,不在于他真不真诚,而在于他的内心深处,是否埋藏着一个“我不够好”的念头。
比如,同学随口一句“你今天的发型有点怪耶”,真的会有孩子,一整天都不敢抬头走路。
让孩子真正在意的,是那句话激活了他心里早已存在的一个声音,那就是,“我果然很差劲”。
但这种“我不够好”的信念,又是从哪来的?
答案是:大多写在他的童年记忆里。

在孩子更小时,他的大脑可能已经储存了许多“不被接纳”、“被指责”、“被比较”的不愉快记忆。
比如,小时候发脾气就被骂“不懂事”;表达需求,总被回应“真麻烦”;成绩不好,总被指责“你看看别人家孩子”……
这些记忆,逐渐形成了他看待自我和世界的底色。
所以,当他长大后,在学校遭遇人际冲突时,大脑会立刻被拉回到那个熟悉的,不安的童年模式中。
为了获得安全感,他下意识地启动了那个曾经或许“有效”的求生策略。

比如委曲求全,放弃自我的需求来迎合他人,试图消除对方的“不满意”,从而保护自己免受恐惧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