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到,孩子们欢呼雀跃,家长们却常常有点“头大”——因为家里的手机、平板、电脑又要“上岗”了。孩子们抱着电子产品不撒手,打游戏、刷视频、聊天,好像成了假期“标配”。电子产品到底是“洪水猛兽”还是“成长神器”?暑假期间,怎么管理电子产品才能既不伤感情,又让孩子有所收获?今天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也帮广大家长朋友“支支招”。
01
电子产品好坏之辨
一把“双刃剑”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度普及,电子产品或已成为中小学生日常生活的“标配”。
共青团中央发布的《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简版)》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上升至1.96亿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近一半未成年网民使用智能手表;92%的未成年网民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58.6%的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聊天……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当代未成年人的生活、社交和学习当中。
学期中还尚有学校规定约束,可到了假期的家庭生活中,这种深度嵌入难免引发家长对孩子视力健康、网络沉迷以及学业荒废的普遍焦虑,亲子间因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和内容管控产生的冲突成为假期家庭矛盾的常见导火索。
随着科技进步,电子产品的功能现已完全渗透进普通人生活的每个角落,作为在智能手机环境中出生并成长的Gen Alpha(Alpha世代),现今中小学生与电子产品的联系更可谓密不可分,全盘否定电子产品,可能会剥离孩子的正常学习与社交环境,既不现实,亦不明智。电子产品是中小学生假期成长中的一把“双刃剑”,管不好,游戏沉迷、网络诈骗等一系列问题将接踵而至;管得好,电子产品也可以成为亲子关系升温与学业“弯道超车”的“智能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