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孩子和电子产品那点事儿:别急着没收,用好了是“神器”!

暑假一到,孩子们欢呼雀跃,家长们却常常有点“头大”——因为家里的手机、平板、电脑又要“上岗”了。孩子们抱着电子产品不撒手,打游戏、刷视频、聊天,好像成了假期“标配”。电子产品到底是“洪水猛兽”还是“成长神器”?暑假期间,怎么管理电子产品才能既不伤感情,又让孩子有所收获?今天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也帮广大家长朋友“支支招”。

01

电子产品好坏之辨

一把“双刃剑”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度普及,电子产品或已成为中小学生日常生活的“标配”。

共青团中央发布的《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简版)》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上升至1.96亿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近一半未成年网民使用智能手表;92%的未成年网民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58.6%的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聊天……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当代未成年人的生活、社交和学习当中。

学期中还尚有学校规定约束,可到了假期的家庭生活中,这种深度嵌入难免引发家长对孩子视力健康、网络沉迷以及学业荒废的普遍焦虑,亲子间因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和内容管控产生的冲突成为假期家庭矛盾的常见导火索。

随着科技进步,电子产品的功能现已完全渗透进普通人生活的每个角落,作为在智能手机环境中出生并成长的Gen Alpha(Alpha世代),现今中小学生与电子产品的联系更可谓密不可分,全盘否定电子产品,可能会剥离孩子的正常学习与社交环境,既不现实,亦不明智。电子产品是中小学生假期成长中的一把“双刃剑”,管不好,游戏沉迷、网络诈骗等一系列问题将接踵而至;管得好,电子产品也可以成为亲子关系升温与学业“弯道超车”的“智能神器”。

02

管控与引导并重

“洪水猛兽”到“可驯工具”

如何管控与引导暑假电子产品使用?关键在于找准孩子需求、坚决守住底线、积极正向引导

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娱乐放松,以网络游戏、刷短视频、观看影视作品等方式进行压力释放,获得即时快乐;二是社交连接,在私人或公共社交平台上聊天、发言以获得归属感与身份认同;三是信息获取,利用互联网属性收集学习资料,使用学习类APP以满足好奇心与自主学习需求;四是创作表达,以在公共平台制作、发布、展示自己的作品以得到成就感与自我实现。娱乐、社交、探索均属正常心理需求,粗暴禁止易引发对抗。家长应在承认孩子这些需求合理性的基础下积极了解他们对电子产品需求的本质,才能为合理的引导打下坚实“地基”。

区分性质,分析情况将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活动分为创造型(编程、创作)、学习型(查资料、慕课)、消耗型(无目的刷视频),前两类可进行积极的引导,后一种则要进行严格的管控。

严控沉迷,守护底线别让手机变成“电子保姆”,世界卫生组织已正式将“游戏障碍”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1),凸显其危害性。家长需明确规则,限制游戏和纯娱乐性短视频的时长,利用工具设定使用边界。保障孩子充足睡眠、户外活动和线下社交时间不可妥协。

赋能学习,拓展视野。电子产品是强大的知识获取与能力提升平台。鼓励孩子利用设备进行资料检索、参与线上科学实践项目、学习编程或发展数字艺术创作技能,变”被动消遣”为”主动探索”。

以身作则,亲子互动。当电子产品使用从冲突源转变为共同活动的载体时,能带来显著的正向效应。家长也别光盯着孩子,自己也应树立榜样,减少漫无目的刷短视频等无意义的时间浪费。与孩子一起看、一起学、一起聊。把电子产品变成亲子互动的桥梁,而不是隔离墙。

03

暑假电子产品使用小贴士

家长必备“锦囊”

怎么变电子产品为“假期神器”,让孩子在玩中学,让家庭在玩中甜?试试这些好操作的小妙招,让暑假变得省心、安心、开心。

01

【管控篇】先立规矩,守住底线

1.“约法三章”要趁早

放假第一天就和孩子坐下来,一起制定清晰的“电子产品使用家规”。写下来,贴冰箱上!包括:

  • 每天/每周总时长:比如”工作日每天总计不超过1.5小时,周末不超过2.5小时”。

  • 娱乐时间分配:明确游戏、刷短视频等纯娱乐的时间上限(比如“每天游戏30分钟”)。

  • 使用时段禁区:比如“吃饭时绝对不看”、“睡觉前1小时不用”、“早上9点前不碰”。

  • 完成“任务”才能玩:比如“完成当日学习任务/家务/户外运动后,才能开始娱乐时间”。

2.善用“科技管科技”

  • 手机/平板自带功能:苹果的“屏幕使用时间”、安卓的“数字健康”,快快设置起来!设定APP使用时长限制、停用时间(比如晚上10点-早上7点自动锁屏)、内容访问限制。

  • 家长控制APP:如腾讯“成长守护”、华为“健康使用手机”等,可以远程查看使用情况、远程锁定、甚至设置使用时段。

  • “物理隔离”充电法:设立家庭充电站:在客厅等公共区域设置一个充电篮子/盒子,睡觉时间所有电子设备必须放进去充电。卧室不放设备,保证睡眠质量。

  • 学习/休息时“人机分离”:学习、阅读、吃饭、家庭聊天时,手机平板放一边。

02

【赋能篇】变玩具为工具,玩出长进

1.当好孩子的“资源导航员”:提前“种草”好资源

别等孩子自己乱找。主动帮孩子收藏几个宝藏平台。

  • 学习类: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科覆盖)、可汗学院中文版(数学科学)、B站优质UP主(比如科普类博主)。

  • 兴趣拓展:多邻国(学外语)、Scratch官网/编程猫(学编程)、每日故宫/数字敦煌(艺术熏陶)、下厨房/懒饭APP(学做饭)。

  • 纪录片:央视频、学习强国里搜《航拍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门捷列夫很忙》等。

  • 每周“资源推荐日”:周末抽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看看你发现的新资源,讨论下这周可以试试哪个。

2.布置点“电子小任务”

  • “小小研究员”:让孩子用网络查资料,解决一个他好奇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海水是咸的?”、“我们城市的历史故事”),做个简单的PPT或小报告,开学前给家人“汇报”一下。

  • “技能小达人”:选一个线上教程(如画画、简单的视频剪辑、做一道菜),让孩子跟着学,把成果展示出来。

  • “家庭纪录片之夜”:每周选一部优质纪录片,全家一起看,看完简单聊聊感想。

03

【亲子篇】共享屏幕时光,感情升温

1.“一起玩”比不许玩”更有效

  • 合家欢游戏时间:挑选一些适合全家一起玩的休闲益智类游戏(比如《动物森友会》的聚会模式、一些体感游戏、或者线上棋牌),设定好时间,享受共同乐趣。

  • 共学新技能:和孩子一起在B站或抖音找教程,学跳一支简单的舞、学做一道甜品、学折纸、学简单的魔术。重点是一起尝试,一起笨拙,一起笑!

  • 线上“云旅游”:利用VR博物馆、高清纪录片或者地图街景,和孩子一起“云游”国内外名胜古迹,聊聊风土人情。

2.把“媒介素养”聊成家常便饭

  • 遇到热点,一起聊聊:看到网络新闻或热门事件,问问孩子“你觉得这是真的吗?为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这样说?”。不评判,多提问,引导思考。

  • 分享你的“上当”经历:坦诚地和孩子说说你遇到过的网络谣言、诈骗信息,讨论怎么识别和防范。让孩子知道大人也会犯错,一起学习更安全。

  • 讨论“网红”现象:聊聊那些短视频博主,他们为什么受欢迎?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哪些是值得学习的,哪些需要警惕?

04

【平衡篇】生活不只有屏幕

1.“先线下,后线上”原则

确保孩子每天有充足的户外活动(至少1-2小时)、线下社交(和小伙伴玩)、纸质阅读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后,再兑现电子娱乐时间。让真实世界的体验优先

家长是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尽量先做到。少在孩子面前无意义刷手机。多示范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运动、阅读、聊天。

2.定期“家庭会议”复盘

每周末花15分钟,全家一起回顾这周电子产品的使用情况:

  • 规则遵守得怎么样?

  • 发现了什么好资源?

  • 有没有什么冲突?下次怎么避免?

  • 下周有什么想一起看的/一起学的/一起玩的?

  • 及时调整规则,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参与感。

记住这些小贴士的核心:

  • 沟通是金:别单方面下命令,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 灵活调整:没有万能方案,根据自家孩子年龄、性格、暑假安排灵活变通。

  • 重在引导:目标是培养孩子自律和辨别能力,而不只是依赖你的管控。

  • 关系第一:所有规则和引导,都要服务于维护和提升良好的亲子关系。

驾驭而非隔绝,共享方能共赢。电子产品不是暑假的“原罪”,关键在于家庭如何智慧地驾驭它。摒弃简单粗暴的禁止,也拒绝放任自流。通过明确规则、严格管控娱乐沉迷、大力引导教育性使用、并积极将其转化为亲子互动与共同成长的契机,电子产品完全可以成为助力孩子能力提升、促进家庭关系和谐、甚至实现学业飞跃的“超级工具”。家长的认知升级、有效陪伴和正向引导,是解锁其价值、规避其风险的核心密钥。在这个数字时代,构建健康的“人-技”关系与和谐的亲子关系,是送给孩子最珍贵的暑假礼物。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