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毕业生当中小学老师是大材小用?(6)

在储朝晖看来,“双导师制”和“订单式”培养,类似职教领域的“双元制”和师范等教育中的定向招生与定向培养,这两方面过去已有一些实践经验,但“国优计划”实施中需要将一些细节考虑得更周到可行。

“比如‘双导师制’下,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如何合作、教学实践课程与理论学习课程的时间如何合理分配等等。”储朝晖还提到,“从过往定向招生培养工作的情况来看,一些优秀学生出于个人长远发展等考虑,可能不一定会选择需要定向就业‘国优计划’。”

陈志文则从另一个角度指出,自然科学往往是早慧学科,对于天才儿童,需要特别的培养模式,更重要的要让优秀的大学提前介入中小学的培养环节,尤其是打通从中小学到大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这也意味着将推动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发掘与培养时间段前移。

如何确保“国优计划”毕业生都投身中小学教育?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提到,“目前,我国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院校超过700所,数量众多,但高水平院校特别是高水平综合大学、理工类大学占比不高;师范生培养体量不小,但学科结构和培养层次有待优化。”

为何我国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院校中,高水平院校特别是高水平综合大学、理工类大学占比不高?

“这其实涉及到一个100多年来反复引发讨论的问题:应该通过高等师范院校来培养教师,还是通过综合大学来培养教师?”储朝晖说,“比如,上个世纪初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认为应该‘寓师范于大学’,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更名为东南大学。此后,上个世纪90年代在高等教育扩招背景下,教师教育经历了从三级师范(高师本科、高师专科、中等师范)到二级师范(高师本科、高师专科),教师教育逐渐‘综合大学化’。这在后来的实践中,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师范教育、教师教育。”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