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不喜欢上学成绩却很好?(5)

这是工业化时代教育的一般规律,绝大多数情境下,老师是没有办法真的做到因材施教的,即便她很愿意这样做。由于学校必须重视中位数、平均值,所以单靠学校教育根本没办法培养出顶尖高手,换句话说,顶尖高手也一定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

霍金在大学时候的一位物理教授曾这样说:“我想我真正的作用只是监督他学习物理的进度,我不能自夸曾经教过他任何东西。”

这个教授说的,也许就是学校这个机构的秘密。

所以我们不妨这样总结:学校对学生的作用,是安排学习内容,监督学习进度,考核学习水平,交流学习心得,学校在社交方面的作用可能比对学习的作用大得多。

在这样一个社交环境中,每一个学生都会经历交流、摸索、摩擦、碰壁等等过程,学生在这里学会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然后逐步认识到自己之外的这个真实世界是如何存在的。

所以很多人对学校持一个“模拟社会”的观点,这个模拟社会有一个最大特点是风险相对可控,学生在学校里经历的,其实就是对未来人生的一次次彩排。

所以学校提供的是平台,具体到学习这个动作本身,当然只能是你自己的事情。

李教授在她的研究报告最后说:“那些为学校教育负责的成年人,应该更多地意识到,一段学校的经历会对学生的态度和信仰产生怎样长期的影响。学校应该更多地组织小组实践活动,以模拟他们毕业后面临的生活问题。对一个社会来说,让一个学生在学校里看到自己与未来的某种联系,这件事至关重要。”

李教授的意见确实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不过如果站在学生这边,“学校对学习成绩没什么用”这个事实又有另一种启发。

作为个体,我们似乎的确不该对任何公共机构抱有太大的期望,因为在社会学意义上,任何机构处理的都是“平均人”,机构最在意的首先是统计数字。

所以个体必须首先有自立的觉悟,而不是指望老师或者学校来替你思考和决策——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大好前程都押宝在机构上,这个做法本身就是危险的。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首页上一页...2345 5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