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不喜欢上学成绩却很好?(2)

这件事情很反常吗?李教授把从2003年至今每一次的PISA测试结果都做了比对,结果是,每一年都如此。

而且这个“都如此”是真的做到了无差别:无论学生所在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如何,无论学生是男孩还是女孩,无论学生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一律如此。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学习成绩和对学校的态度没有关系,那决定学生成绩差异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同样是基于PISA的调查,李教授得出了结论:

个体的心理变量,如学生的自信心,对自己能力强弱的评估,焦虑感的大小,是否享受学习过程,这些因素能对成绩差异提供15%-25%的解释。

请注意,这个解释度其实仍然不算高,这说明单凭PISA设计的问卷,我们很难强行给予更有说服力的解释,但无论如何,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自信心,远比他们对学校的看法重要。

如果我们接受这个事实,这其实是有点尴尬的,因为这等于是在说:

很多好学生,他们内心认为学校不起作用,学校是个浪费时间的地方,可是他们的成绩就是那么好;而另一边,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学校很有用,对学校充满了感激之情,可是他们的成绩还是那么糟糕。

你爱或者不爱它,学校就在那里,而你还是你自己。

当然关于这个PISA的问卷,我们也需要多留个心眼,因为这个选择题的答案,只能证明学生对学校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说,可能学校客观上已经起到了作用,只是学生自己误认为没有起作用,这种情况是很可能存在的。

李教授对自己的这个研究结果是表示出担忧的,她的一个推断是:如果这些学习好的孩子,认为学习成绩好完全是自己的功劳,而和学校无关,那么当他们成年进入社会,开始过上公民生活之后,会不会也藐视国家机构呢?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