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任何一个高中生,他们都能懂得这其中的道理,个子高和自信、乐观和受欢迎程度肯定是有关的,而这些东西对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一个孩子在青春期之前,大概属于“活在当下率性而为”的状态,他们喜欢什么就做什么,不喜欢就抗议,他们的行为是对当前事物的反应;然后从初中开始,孩子就会特别重视自己的社会地位了,做事情会思前想后,会开始给自己讲故事(学术说法叫“叙事自我”),并且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然后到了高中,大脑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社交数据库”:我们因为长期的积累,已经知道了跟别人做怎样的互动会有怎样的结果。
比如跟陌生人见面的时候应该微笑,路上遇到熟人了应该点头示意,这些动作几乎都是瞬间决定的,你在几毫秒之内就能做出正确反应。
这就是一种社交维度的隐性知识。如果让你列举,你都掌握了哪些社交习俗,你可能一时说不出来,但是到了那个场景你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
只不过,每个人的这种隐性知识,是有区别的,原因是每个人的经历和记忆不同。你在隐性知识上的某些偏见,可能对你有好处,也可能是你一生的精神枷锁。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试者的受欢迎情况,为了表述方便,我们大致分成两类:一种叫“被接受”,也就是受别人喜欢的时候居多;一种叫“被拒绝”,也就是在社交生活中不太成功的那些人。
所有这些受试者一起看了8个视频短片,短片里都是一些高中生在校园的互动:有些是表示和谐的场景,比如一起大笑,有些就不和谐,比如说话突然被人打断,或者两个人争吵、冷战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