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些城市家长考虑到升学压力,会请家教或进入隐秘的培训机构让自家孩子补课。今年某省会城市中考分数线出来之后,学生和家长们顿感压力山大,初中生要进入当地的名校高中就读,需要680分以上(总分720分);要正常进入公办高中就读(不包括美术班、音乐班等),也要620分以上。如此激烈的中考竞争,让城市家长们不得不采取更为彻底和极端的方式与“双减”政策作“斗争”。
城市家长们为此抱怨,“双减”政策让家长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都进一步增大,让大家更加焦虑。
理解“双减”背后的意义
从城乡两类学校的实施状态来看,乡村学校将双减政策作为学生教育和培养的调试工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关键在于家长彻底地将教育主导权交给了学校,有助于学校打通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关系,并做到了智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平衡。
城区学校尽管资源和活动更加丰富,但是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压力都未减轻,问题在于家长们在升学压力之下仍然强势介入到学校教育中,利用家庭能力去进行教育竞争。换言之,城区家长因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较强,他们看到的是“双减”对于学生学业成绩所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更加积极地介入到学校教育中,成为了“双减”政策实施的牵制力量。当然,城市家长们也有自身的无奈。
对于“双减”政策,我们或需要站在国家性质和教育功能的角度去理解。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教育政策具有公共性和民生性,需要回应不同层次的问题、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我国人口多,发展压力大,教育要同时解决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