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不要再提什么“大语文”“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4)

教材中部分学习内容对农村学校学生来说较为陌生,这一情况确实存在。对此,需通过培训与帮扶提升农村学校教学水平。教材编写已充分考虑全国不同地区大面积使用的可行性,难易程度定位为中等偏上,符合各学段课标要求。无论是课文与单元安排,还是思考探究题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等,均采用深浅交叉的方式,为教师留出选择空间。

教材使用并非照本宣科,也不能平均用力,教师完全可依据学情调整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教师教学用书》亦提供了不同教案供选择,鼓励教师创新使用教材。农村学校有时也具备独特教学优势。尽管借助技术手段将名师公开课传送至边缘地区和乡村学校,有助于提升薄弱校教学水平,但语文课需要现场的思想情感交流与碰撞,离不开教师面授和同学间互动。指望北京、上海的一堂录制课通过视频播放就能解决农村地区学校的实际教学问题,是不现实的。

温儒敏:不要再提什么“大语文”“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

回到朴素立场来看待写作教学的功能

写作能力是语言、思维、感悟的综合体现,需要长期训练与积累,难以通过某种捷径立竿见影地提升。市面上所谓的 “宿构” 作文法,或许能应付考试,却会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抵触情绪,且如今中高考改卷对这类模式化作文的警惕与反感与日俱增。

回归写作教学的本质,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这需要从小学阶段开始,通过读写结合的长期训练实现。我曾提出 “写作练脑” 的理念,具体方法是让学生多写短文:读一本书、看一场电影或参加一次活动后,用三五百字简明扼要地记录感受,既梳理思路又锻炼语言表达。这种习惯性训练无需耗费大量精力,却能通过日积月累显著提升写作能力。

语文教材从小学到高中构建了一套循序渐进的写作教学系列,涵盖多种文体并注重读写结合与“练脑”。例如,初中教材安排现代诗、小小说写作,既是配合单元阅读教学,也旨在培养直觉思维、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然而,部分教师因 “考试不考” 便舍弃这些内容,实为可惜。小学和初中阶段建议大致依照教材写作系列教学,为写作能力打下扎实基础。高中阶段可分阶段推进:高一鼓励自由写作、抒发个性,让学生感受写作的趣味;高二按文体、技能或主题开展专题训练;高三再逐步转向应试技巧,如克服写作弊病等。

写作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营造积极的写作氛围,让学生乐于动笔。写作的技能、知识与应试技巧可以传授,但要真正 “教好” 写作,还需让学生在长期实践中体会思考与表达的乐趣,这才是提升写作能力的根本路径。

温儒敏:不要再提什么“大语文”“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

把课改的主动权还给老师

教育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家长就是社会。社会那么焦虑,折射到教育,导致教育“内卷”。想要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确很难。我们只能尽量寻找一些空间,做一些平衡,保持教育的良知。其实,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压力,都有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大环境。我们只能在自己所属时代提供的舞台上尽量做好自己,做一个尽职的老师。

但我还是呼吁校长、教育主管部门实事求是,遵循教学规律,给老师们减负,把课改的主动权交还给老师。而老师要有“自己的园地”,比如,有某种积极健康的业余爱好,有读书研究的计划,甚至在某一专业领域有些发言权,让自己自信、开心、向善。在工作上,要多为学生长远的健康的发展考虑,努力让学生摆脱“内卷”,帮助其成为“正常”的孩子。有这份心,这份功德,自己的内心会比较充实,所谓职业倦怠也可能有所缓解。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