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倡读所谓“简本”。有些书商专门为“整本书阅读”提炼“简本”,甚至罗列梗概,对付考试,这就背离了“整本书阅读”的初衷,有害无益。教材要求的必读书单,没有指定统一版本。一般而言,最好选择大出版社,像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会比较可靠。
不建议把习题全都“考试化”
在编写教材时,我们就“是否沿用传统每课课后练习”展开过讨论。为强化教学综合性、避免机械 “刷题”,最终采用了新设计:不再设置单一的每课练习题,转而以更具综合性的栏目替代。例如,小学设置 “语文园地”,初中有 “思考・探究・积累” 与 “阅读综合实践”,高中则安排 “单元学习(研习)任务” 等。这些栏目虽具备类似 “课后练习” 的功能,但形式更灵活多样,注重综合性,不追求一问一答的固化模式,也不提倡反复刷题。
此外,小学的“口语交际”“习作”,初中的“单元导语”“预习提示”“读读写写”“旁批”“写作”及“语文知识”板块等,均蕴含习题功能,却比传统习题更丰富有趣,更贴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师备课时需整体考量、充分利用。
听闻市面上有针对语文统编教材设计的“课后练习”,且专门指向中高考,连题型也向考试靠拢。对此我未深入了解,不便评价。但需明确的是,练习的核心功能是检测、巩固与总结,与高考等选拔性考试的功能存在本质差异,切勿将习题完全“考试化”。
如何开展语文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要求首先是“自主”,放手让学生去阅读、思考,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和感受,不急于给出既定结论,不以既定的或者所谓“标准”的答案去取代学生的阅读感受。最好的做法是让学生先“裸读”,有了初始的感受,碰到了难点,生成了有兴趣去探究的问题,这是前提。然后,再根据单元教学或者单篇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初步阅读后提出的共性问题,去设定合作探究的专题,让学生探究、切磋、互相启发。最后,再由老师梳理总结,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讲析,让学生举一反三,从语言运用和思想方法等方面让学生再思考,把握方法性知识等“干货”。
学生最担心考试,因为考试往往是要“标准答案”的。“合作探究”必然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某些“标准答案”,但也应当容许学生有自己的质疑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鼓励质疑和批判性思维,是老师介入“自主性合作探究”的必要工作。难就难在老师自己也要有比较开阔的思维,而不是处处瞄准考试。
乡村教师如何使用语文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