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不要再提什么“大语文”“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

温儒敏:不要再提什么“大语文”“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

语文成为独立学科始于1904年。晚清新式学堂兴起后,国文课(后改称语文)才正式设立,此前长期延续的是古代私塾、书院等教育形态。国文课作为独立学科,是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产物,其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与古代语文教育有本质区别。120年来,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经坎坷,积累了丰富经验,近二三十年多轮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其经验教训正逐步沉淀为学科传统,成为当下语文课改的根基与资源。

课改不是推倒重来、标新立异,更非“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形式更迭,而是对传统的承接与创新——在既有经验基础上守正出新。所谓 “正”,即古今语文教育中经实践检验的优秀经验、理念与方法,其中最具共识且一以贯之的核心经验,是 “读书为本”。120 年来,语文教学改革虽频繁变迁,但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培养阅读习惯的理念从未改变,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传统语文教育的重要启示,在于重视熏陶感染、感悟体验与实践运用,注重精神涵养与立德树人,强调 “慢功夫”—— 这与当下 “语文核心素养” 的育人理念高度契合。语文素养本质上是沉淀于身心的智慧涵养,其培养如同 “慢火煲汤”,需长期积累,难以通过 “短平快” 的方式达成,更无法完全依赖智能科技。

当前语文教育面临复杂现实:一方面,教育“内卷”加剧,功利化倾向蔓延;另一方面,智能科技发展带来不确定性,社会焦虑情绪扩散。在这样的环境下,强调语文 “慢火煲汤” 的特性看似不合时宜,课改挑战前所未有。功利浮躁的风气挤压语文教育空间,“重理轻文” 思潮冲击下,语文课时常被缩减,坚守 “煲汤式” 育人谈何容易?

但作为以人文精神培育为己任的语文教师,需保持专业定力:既无法改变大环境,便应在现实中寻找改革的“缝隙”——观察时代需求、思考破局路径、等待时机成熟,同时积极作为,在适应与变革中坚守学科传统。与其抱怨或空想,不如在有限空间内争取平衡,以稳健姿态推进课改,让语文教育在浮躁世风中守住“读书为本”的魂,延续“慢火煲汤”的韵。

温儒敏:不要再提什么“大语文”“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

“情境化教学”并非万能通用

所谓“情境化教学”,核心是围绕教学内容,引入或创设形象生动的场景,或通过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融入学习状态,调动情绪与想象力,从而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优化学习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许多教师早已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情境化教学。例如多年前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便大力倡导这一教学法,产生了广泛影响。当下明确推进情境化教学,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旨在改变灌输式、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强化语文教学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因此值得教师重视。

然而需注意,情境化教学仅是多元教学方式之一,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也不必强求所有教学内容都“情境化”。但当前存在一种盲目跟风现象:不论小学、中学,无论何种课文或课型,都要求设计情境化环节。教师为此耗费大量精力制作 PPT、用多媒体营造氛围或组织非必要活动,导致课堂看似热闹缤纷、形式翻新,实则陷入 “形式大于内容” 的误区,背离了语文学习所需的沉浸与思考,反而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

情境化教学确有其必要性,但需运用得当,紧扣语文本质,避免让活动干扰或取代学生的深度阅读,警惕过犹不及。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可适度多采用情境化教学,文学类课文也较适合此类方法;而随着年级升高,思辨性教学任务加重,情境化教学的比重则需相应调整。

更关键的是,在推广情境化教学的热潮中,需全面理解“情境”的内涵,不能将其狭隘等同于营造氛围或组织活动。例如,教师以讲授为主,但若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世界,提供相关历史背景,促使学生设身处地地阅读思考,这种看似“满堂灌”的教学,实则包含了契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思想“对流”,同样属于情境化教学。在此意义上,“情境化”可与“语境”概念相联系——提供“语境”即是创设“情境”。

教材中的课文预习提示、阅读引导、思考探究等板块,往往已蕴含丰富的“语境”。例如修订后的初中语文教材新增的“阅读综合实践”板块,许多题干便注重设置“语境”,引导学生在特定语境中梳理探究。这类设计本身就是自然的情境化教学,无需额外刻意营造。若将情境化视为课堂评价的“硬性指标”,将精力过度集中于“导入”设计、多媒体运用或活动组织,却忽视学生的沉浸阅读,无疑是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至于“课文剧”等形式,对于情节性强的文学类课文可适当安排,但不必将其强行套用于各类课文的教学。

温儒敏:不要再提什么“大语文”“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

如何处理考试的功利性与语文素养培育两者的矛盾?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