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不要再提什么“大语文”“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2)

个人难以改变大环境,却能在有限的空间里经营好自己的“小天地”——比如用心营造自由宽松的班级与课堂氛围,为学生和自身减减压、松松绑。

中考或许会有实质性改革,“教考分离”的矛盾或能缓解,但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压力始终存在。重视高考是必然,但不能被其完全裹挟。如何让学生既考出成绩,又不被固化思维、消磨兴趣?这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而能做到兼顾平衡,便是一种能力。

语文教学不能唯考试、唯升学论。基础教育的使命,除了为高校输送人才,更要为多数普通学生 “兜底”—— 让他们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思维能力,这是立足社会的根本 “口粮”。“兜底” 意味着教育要惠及全体,与当下强调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并不矛盾,反而构成教育的一体两面:一面托举精英,一面筑牢基底。

在“内卷”肆虐的环境下,谈“兼顾平衡”谈何容易?但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人文滋养帮助学生成为心智健康的“正常人”。这条路或许艰难,但只要脚踏实地,做一寸便是一寸的精进。尽心而为,既是对教师职业的敬畏,亦是对自身教育理想的交代 —— 至少,能在功利的浪潮中,守住一方不被焦虑淹没的心灵港湾。

温儒敏:不要再提什么“大语文”“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

如何认识和理解“大语文”“大单元”“大情境”?

近年来,教育领域频现“大语文”“大单元”等冠以“大”字的提法,这类表述难免有虚张声势之嫌,实则课标与教材中并无此类“标题党”式的概念。以语文统编教材为例,其采用 “双线组元” 的单元结构,每册教材划分五至六个单元,每个单元既设定人文主题,又明确 “语文要素”(即核心素养相关的知识与能力),本质是将课文按主题与能力目标进行结构化整合。

这种“单元教学”并非全新模式,课改前已有实践,如今通过教材设计进一步强化,其核心价值在于:

1.结构化教学任务:将零散的单篇教学转化为 “群文学习”,使目标更聚焦,如通过多篇课文共同落实某一阅读策略或写作技法。

2.强化综合与实践:契合课标对语文综合性、实践性的要求,例如通过单元内课文的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分析能力。

实施单元教学需避免“平均用力”,可采取“精读+自读+拓展”的分层策略:

1.精读精讲:选择 1-2 篇重点课文,以教师讲授为主,深入解析文本细节与学习方法。

2.方法迁移:引导学生运用精读中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单元内其他课文,教师针对性点拨。

3.综合贯通:通过交流研讨、实践活动(如写作、跨文本比较),整合单元知识,提升应用能力。

教材的单元结构设计体现“三位一体”理念,即教读(精读)、自读(略读)、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备课时需重点关注:

1.单元导语:提炼单元核心目标与重点,如某单元导语明确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课后栏目:包括 “预习提示”“思考・探究・积累”“阅读综合实践” 等,例如初中教材的 “阅读综合实践” 通常设置 3 类题目(人文素养、阅读策略、语言训练),需深入理解其设计意图,将能力训练融入教学环节。

3.学段差异:小学语文(尤其是低年级)需保留必要的 “分项训练”(如字词、句式),初中则通过 “阅读综合实践” 强化知识梳理与跨单元迁移。

关于“阅读综合实践”的实施时机,可灵活处理:

1.前置驱动:适合思辨性强或任务导向明确的单元(如议论文单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2.后置总结:多数单元可在学完课文后开展,用于梳理知识、巩固能力。

3.教师应依据单元特点与学生学情自主调整,避免机械套用统一模式。单元教学的本质是 “结构化而非模式化”,需在目标统领下保持方法的灵活性,既重视单篇课文的深度解读,又强调多篇文本的关联整合,让学生在 “有分有合” 的学习中实现素养提升。

温儒敏:不要再提什么“大语文”“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

“整本书阅读”的关键是有没有激发阅读兴趣

我最近在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新书《用好语文统编教材》中,围绕“整本书阅读”教学展开了多方面探讨,还为《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祥子》《昆虫记》《经典常谈》《乡土中国》等书目撰写了“导读”。书中针对“整本书阅读”的安排、“目标管理”的实施以及不同类型书籍阅读方法的提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可供老师、家长和学生参考。

家长和老师提及“整本书阅读”时,大多觉得“难”,且孩子“没有时间”。我认为,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孩子的兴趣。有了兴趣,孩子自然会愿意投入时间。至于 “难” 的问题,确实存在,不过这也是有意为之,下面我以《乡土中国》为例详细说明。

《乡土中国》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著作,专业性较强,大多数高中生此前几乎没有接触过,读起来肯定有难度,即便很多老师之前也没读过,同样会觉得难。那为何要把这本“难书”列为必读呢?一方面是让学生接触社会科学研究论著,另一方面是有意识地让学生读一些超出他们普遍能力的书。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其定位为“深文浅读”,让学生能磕磕绊绊地大致读完,初步接触社会科学这类书籍,对社会科学研究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社会科学需要调查、分析、提炼,需要提出问题、形成概念,这就达到基本目的了。以前教材中较少收录社会科学类课文,学生接触这类文类的机会不多,而实际上这类文类在社会生活中很常见,普通国人也需要具备这方面的常识。

教材修订后,初中“名著导读”要求必读的数量有所减少,且改成“整本书阅读”了。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 “整本书阅读”,都不必要求过高,学生能大致读完,对如何读这类书有一些印象,知道一点方法就行。接触不同类型的书籍,拓宽视野和知识面,这是 “整本书阅读” 设计的初衷。如果能借此激发学生读书或某方面探究的兴趣,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整本书阅读” 的教学目标无需设定得过高,教师指导也不必过细,应以课外阅读为主,功夫下在课外。可以实行 “目标管理”,定一个 “大致读完” 的时间表即可,不需要过多的 “过程管理”,不用像课文那样精读,也不需要做很多活动、安排许多专题探究。

《红楼梦》被列为高中必读书目,这在网上是“吐槽”较多的话题,比如觉得《红楼梦》部头太大,读起来有障碍、有隔阂,和当今孩子们通俗阅读的口味相差甚远等。其实,孩子们能坚持大致读完就行,可以粗读、跳读,也可以选择重点章回读。“难”是肯定的,但高中生读一些难一点的书也可以激发自信。《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作为中国人,高中毕业了,总要对这样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大书”有所接触。可能读了之后不喜欢,甚至读不进去,这也不奇怪,“不喜欢”“读不进去”也是一种“收获”!起码能磨磨性子,毕竟读过这部巨著了。青少年读经典大多不会一开始就很喜欢,但接触经典是必须的。年轻时不喜欢《红楼梦》《乡土中国》这样的经典,但有过接触、有了初始印象,以后有了人生阅历,感觉和评价可能就会不一样。经典对人生的浸润作用就是如此。

教材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提示比较简单,高中教材设计了一些稍微带点探究性的问题,教学中可以参考,但不必做专门的研究和讨论。

关于考试会不会考“整本书阅读”,我认为会考,但大概不会考深奥的问题,可能主要考查是否读过。

温儒敏:不要再提什么“大语文”“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

不提倡学生阅读所谓的“简本”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