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同样心怀很多理想的期待,但又脚踏实地,在积极地做着很具体很真实的工作。
我们有很多精神共鸣,而他所处的行业和工作,也刚好符合我父母的主流预期。
直到我进入了这段新的关系,我和父母之间长达十年的紧张才渐渐缓合。
现在,我也成为了母亲,我的双胞胎孩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
去年,离开海淀多年的我,又举家搬回了海淀。
孩子用我爸妈老房子的户口,入读了海淀区的普通小学。我们之前住的昌平,基础教育还是太薄弱了。
我并不打算加入越来越卷的“鸡娃”大潮,也没有给孩子报奥数班。那条路我已经走过了,不希望孩子再重复一遍。
我觉得只要家长不把注意力放在太过功利的目的上,好的教育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我时刻提醒自己这一点,不要去控制孩子,往长远了看,孩子人生中很多关键的选择,其实是父母左右不了的。
想起我妈以前老说:你就是不好好学,不把心思放在正事儿上,你如果高中不是整天看闲书、听摇滚,绝对也有机会上清北!
她不明白的是,如果我当时不这样做,说不定早就抑郁了。至少我自己还有一种解决方式,用它解决了我精神上的困境。
有些痛感,是父母无从理解,无从体会的。
成长,也终究是我们要独自承担的事。
八、写在最后
这是一篇私人回忆,是完全个人的讲述声音。
它可能片面,不能代表全貌,肯定也有很多跟小巫升学路径相似的人,对这条路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体会。
但对一所名校的实验班来说,“失败者”的声音是稀缺的。
这时候我想,也需要有另一种声音,拼图才完整。
我和小巫初识于18岁,亲历了彼此的大学时光。
她才华外溢,灵气十足,却没想到初中时常处于被淘汰的恐惧中。
作为朋友,我深深的感到,了解了她的童年、少年,才更能理解后来发生在她身上的很多事。
此刻我只想拥抱她,赞叹她为生命寻找出路的力量。
也忍不住想,如果回到她的10岁、15岁,让她更自然地生长,她蓬勃的生命力会引她走向何方?